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443 文章得到审稿人的高度赞扬!(二合一大章,求订阅)(4/5)

语言表达习惯的不同,在平常文献的时候就比较明显,日常生活中也有类似的情况:

比如,国内流传已久的“”,在国外其实很难看到,当和一个歪果仁说“”,可能就像是对方和你说“茅厕”一样。

再比如,漂亮国的中餐馆,有一种名为“幸运饼干”的食物,通常由面粉、糖、香草及奶油做成,里面包有类似箴言或者模棱两可预言的字条,有时也印有翻译过的成语、俗语,或是可用于彩票功能的“幸运数字”。

而国内的大多数人连这种“幸运饼干”听都没有听说过。

其实,这就是语言或者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异。

当然,做科研不是搞文学创作,对论文的语言方面要求不高,只要论文的文字表达不是差到别人看不懂的程度,也就是达到中学生作文的级别,那都是的。

这个审稿人的意见没有上一个的长,审稿人首先表示:“恭喜这篇文章的作者,让有机光伏领域的效率从12%跨越到13%,总体上认可许秋等人的工作,建议文章直接发表。”

接着,对方又话锋一转:“不过,我有一些问题,希望可以得到作者的答复。”

列出的问题一共有七个,都比较简短,是围绕2:-4体系提出的一些关于有机光伏领域的通用性问题,比如:

“作者认为氟原子的引入,会对光电材料产生哪些具体的影响?”

“除了作者在文中提到的有机光伏材料低激子扩散距离的问题,还有哪些因素导致有机光伏材料难以制备厚膜器件?”

“……”

看到这些问题,许秋猜测这个审稿人大概率是个做有机光伏的同行,在通过审稿的方式向“大佬”请教问题。

而通过审稿来问问题的这种方法,许秋是第一次见,觉得挺新奇的,不过仔细想想还是有效果的。

审稿人列在文章审稿意见中的问题,作者多半会认真并回复的,哪怕这些问题和文章本身关联性一般。

这种通用性的问题,对许秋来说回答起来难度不高。

反正就是提出一些观点和见解嘛,又不需要做实验进行严格论证,哪怕说错了也没太大的问题。

而且,他还有模拟实验系统,可以比较容易的得到其他人需要反复试错才能得到的规律。

审稿人4,看起来是个老外,对有机光伏领域的工业化进程比较感兴趣,重点放在了厚膜、大尺寸器件上面,对方表示:“期待文章作者在之后的工作中,进行更深层次关于有机光伏工业化相关的研究。”

好家伙,直接都给许秋安排工作了。

不过对方的建议确实和许秋的想法差不多,他也认为应用相关的科研最终还是要落地,实现商业化的应用,哪怕实现不了,也要朝这个方向去努力。

另外,许秋猜测对方可能并不是做有机光伏的,可能是做其他光伏领域的,比如钙钛矿。

因为对方对光伏产业很熟悉,但却说:“有机光伏领域13%的效率不算高,要以15%、18%为目标”。

如果是有机光伏领域的人,肯定是知道想要达到13%是多么的艰难。

这个审稿人最终给出意见也是“建议文章修改后接收”,提出的问题看了看都比较容易回答,许秋暂时就没有太过关注。

审稿人5,看起来也是个老外。

这个审稿人的评价就非常简单了,只有短短的一段话,核心观点就是“工作不错,建议文章直接接收。”

许秋推测,可能这个审稿人5就是之前编辑说的那个一直不回复审稿意见的审稿人。

而且估计是个大佬,在收到了审稿的时候,刚好比较忙,就拖了一段时间,后来编辑催促,审稿人看了两遍文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