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452 大会风云人物,力压全场(求订阅)(4/8)

马灯似的被展示出来的时候,台下的师生们低声的议论纷纷。

许秋的同学们,虽然之前都听说许秋以博士生第一名的成绩拿到了国奖,但是并不知道其中的评奖过程和细节,只知道最后的结果。

现在这场汇报听下来,他们顿时都明白许秋为什么能力压正统博二、博三的学长学姐们,斩获第一了。

单看这成果数量,估计得是第二名的好几倍吧。

而在场的老师们,尤其是和魏兴思往来不多的老师,他们之前虽然知道魏兴思组里发表了不少文章,但看到这些文章数量的时候还是被吓了一跳。

仅仅一年时间,一个只有不到十人的团队,产出了近三十篇高质量的文章,简直是“高产赛母猪”啊。

而且,关键之处在于,这些文章都和台上的那位相关。

许秋不是文章一作,就是文章二作。

同属学术圈里的人,他们对文章作者排序的意义可是门清。

对于大多数的课题组来说,假如发表了30篇文章,来自组里的5个学生,那么平均分配下来,大致上是每人10篇一二作文章,比较分散。

而假如一个学生把组里全部的30篇文章,都挂上了一作或二作,就说明组里的全部工作,这个学生都是主要参与者。

这是非常夸张的现象,表明这个学生的实际贡献量,大概率已经超过了课题组的导师。

在场的老师们顿时明白,为什么魏兴思要力推许秋了。

如果文章冠名完全是按照贡献来的话,现在许秋的成就,已经在魏兴思之上。

许秋演讲结束后,台下爆发了热烈的掌声,此起彼伏,大约持续了半分钟才停下。

许秋对自己的汇报也很满意,此时的状态很轻松,内心吐槽着:“这是看我只讲了29分半,所以要用掌声强行给凑到30分钟吗?”

掌声停下后,魏兴思起身说道:“对于许秋的汇报,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话音刚落,就有数人举起了手,魏兴思左右看看,最终随意挑选了一位。

被选中的“幸运儿”许秋并不认识,男性,年龄约莫三十岁出头,长相没有什么特点,可能是一名青椒学者,也可能是被课题组派过来参会的博士后。

这位陌生青椒学者先是点评了一句:“发表的文章都非常厉害,工作做的也很系统。”

随后问道:“这篇《自然·能源》的文章是刚刚被接收吗?我刚才在网上没有检索到。”

许秋一听这问题,就知道对方多半和魏兴思不熟,不然他大概率会从魏老师那边收到一份打印出来的《自然·能源》文章。

不过,许秋还是认真回应:“是的,上周五刚收到编辑的消息,估计文章的电子版会在一个月后上线。”

陌生青椒学者追问道:“那方便把文献给我发一份吗?另外还有《焦耳》的综述文章,也可以给我一份吗?”

“没问题,会后我给你一个拷贝。”这种都是小事,许秋当即点头应下。

并不是每个学校都会购买全部的期刊资源,比如魔都综合大学就没有买《自然》系列的期刊电子版,大概是因为太贵了。

平常许秋他们想要下载《自然》系列的文章,要么求助图书馆,利用全国的高校、研究所的学术资源来找文献,要么自己发邮件找作者要。

就像许秋刚被接收的《自然·能源》文章,日后如果他想看自己的文章的话,都需要付费才能看。

有点类似于网文,作者想要看自己作品,或者在付费章节发本章说,也要先订阅才能发,就很……正常,因为版权并不归作者所有。

“谢谢,”陌生青椒学者道了声谢,终于进入正题:“许秋,我看到你展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