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白骨成堆的“福地”(1/4)
自屈露多国南行七百余里,一路上山高谷深,时有霜雪,不过比起大雪山和黑岭一带显然要好走得多了。
十几天后他们出了山,来到设多图卢国。
这里的气候与屈露多国完全不同,可能是地势较低又濒临大河的缘故,这里天气很热,土地肥沃,庄稼殷盛,果实繁茂。百姓服饰鲜亮,风俗淳和。
两个沙门在这个看上去既温和又友好的国家休整了几天,王城内外有十所伽蓝,僧徒虽然稀少,佛法却未断绝,时有香客前来诚心致敬。
玄奘突然发觉自己现在的要求低得可怜,只要佛法还在,只要寺院里面还有僧侣,心里就满足得很了。
离开设多图卢国,才算是出了北印度,进入到酷热难耐的中印度境内。
在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玄奘经历了从冬到夏再到酷暑的气候变化,他不明就里,着实为五印度的极端气候感到震惊。
不过,这一带田野开阔,河网密布,路途倒是不难行走。
在城郊的一些河上,他看到不少用树枝搭建而成的水上屋。这种屋的构造非常简单,用树桩将其固定在水里,一边紧挨着河沿,屋顶上堆着厚厚的树叶,几乎每座屋里面都住着人。
“这里的人真是奇怪,居然将房子盖在水里,倘若水位上涨,难道就不怕把屋顶淹没吗?”看着那些水上木屋,玄奘饶有兴致地问道。
“这些都是临时住宅,”般若羯罗解释道,“现在是旱季,太阳只会把水汽晒得往上涨,水位哪里会涨?这些住在水屋里的都是出城避暑的平民,等再过一个月进入雨季,他们自然会离开的。”
“原来如此。”看着那些在水里嘻戏的年轻人,玄奘倒有几分羡慕,已经快到正午时分了,一股股炙人的热风迎面扑来,感觉就像是对面站着一只喷火的巨兽,直让他呼吸困难,恨不能也逃到水里去凉快一下。
般若羯罗擦了把脸上的热汗,对玄奘道:“现在还不是最热的时候,等雨季过了才有得瞧,到那时热风吹来,年幼体弱之人常会窒息而死。若是在沙漠中遇到这种干热风,人畜必死无疑。”
着,他用手指了指水中的人:“你看,一旦他们发现有热风刮来,就迅速钻入水中,只将头露出水面,等热风过去了再出来。”
“真是个聪明的主意,”玄奘笑道,“只是为何这里都是吠舍种姓的人呢?”
“那是自然的,”般若羯罗道,“来这里避暑的都是平民,你当婆罗门会跟这些比自己低两个种姓的人喝同一条河的水吗?真正的贵族都住在海边,不会呆在这种河沟里的。”
再往前行,便看到一些高大的树木下四仰八叉地躺着不少人,在那树冠的阴影之中闭目吐气。
看着这些皮肤被晒得黝黑发亮的人,玄奘突然想到了一个宗教词汇——“苦行”,这个词在梵中的原意其实是“受热”的意思,无论是婆罗门教徒还是耆那教徒、佛教徒,都沿用了这个词。
玄奘还记得,自己最早得知这个词的真正含义,是在长安效外波颇密多罗的精舍内,当时正值冬季,窗外飘着雪花,精舍内也冷得逼人,的火盆发出微弱的光,似乎只能给人一点温暖的想象……
那时他就问波颇大师:“为什么要将苦行成是‘受热’呢?难道受冷不是苦行?为什么佛经上总是,佛法会给这五浊恶世的人们带来清凉,而不是带来温暖?”
波颇当时正裹着毡毯瑟瑟发抖,听到玄奘的问题,他沉默了一下:“这个问题,等你到了中天竺,自然就明白了。”
现在他确实明白了,这个酷热的大陆,这样极端的天气,人们在漫长的苦行修炼时,将“受热”引申为“受苦”,实在是一种太真实的情感体验!
司马迁的《史记》中,称天竺国为“身毒”,这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战悲途
全能医生
三国之出将入相
燕然已勒
永恒源帝
英雄联盟下一代M神
极品双胞胎姐妹花
快穿之宿主你把刀放下
破茧(恪纯)
邪魅总裁别太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