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十五章 佛教与因明学(2/4)

同,却也独树一炽,皆是解决世间问题的手段;倒是内明、声明和因明,弟子接触的少些。”

僧伽耶舍长老道:“内明乃是脱生死天、究畅五乘因果的妙理,似法师这等悟性根器,那是一学就通的;声明是语言、字和音律的学问,法师梵得这么好,怎么反不懂声明?至于因明,那是思惟分辨、考定正邪、研核真伪的理学论。”

五明之中,玄奘最感兴趣的便是因明,他天性就喜欢追求些有难度的东西,像这种古印度的逻辑学自然很合他的口味。

在世界逻辑史上,印度的因明学、古希腊的逻辑学、中国的名辩学,犹如三颗瑰丽的明珠,在学术界交相辉映,各放异彩。

“听,大师是北印度因明学的权威?”玄奘恭敬地问道。

“那是别人的谬赞罢了,”僧伽耶舍笑道,“法师千万不可当真。不过,起这因明,佛家弟子以前是不学的。”

“这却为何?”

“因为过去的圣贤皆以为,人身难得而又短暂,追求解脱尚且不够用,又怎么能把宝贵的时间白白浪费在这些逻辑游戏上?正如佛陀所言,你被箭刺伤,首先应该将箭取出,裹伤治疗,而不是去研究那箭是什么材质。因而在龙树菩萨、提婆菩萨之前,佛门弟子是看不上因明的。”

“原来如此,”玄奘点头道,“真正的罗汉僧果然不介意世俗的眼光,那后来又为什么要学呢?”

“因为有人要与你辩论,”僧伽耶舍长老长叹了一口气,“婆罗门有严格的教育制度,男子七岁前开蒙诱导十二章启蒙经典,然后授五明大论,通读‘四吠陀’。另外,像耆那教、正理派这些外道也都擅长使用因明,这种思惟考定的方法在辩论中是非常有用的。”

当然有用,玄奘想,因明是关于论证的理由的学问,虽然自己对其了解得不多,却也知道这是大乘瑜伽行派很看重的逻辑工具。

起来,玄奘对因明也并非一无所知,大约三百年前,古因明就开始传入中原,虽是一门冷僻的学问,却也颇有几卷译本。玄奘少年时就曾读过古因明的早期著作《方便心论》和世亲菩萨的《如实论》,只可惜这些译本在当时的中原都没有什么反响,无人对此进行系统的研习和弘扬,更谈不上著述,许多佛门中人甚至不知因明为何物。

但玄奘通读了那几本书后,却对因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一方面是由于它是一门新鲜的颇有些难度的学问,可以满足他的求知欲;另一方面也因为它是唯识学的逻辑工具。

玄奘年少时“遍谒众师,备餐其”,未及成年,已能升座开讲无著菩萨所撰的《摄大乘论》,并且认真研习过佛陀最后的教《大般涅槃经》,虽然这些经典里都有关于“因明”的法,却从未见过有专门研习“因明”的记载,这对他而言,不能不是个遗憾。

“佛教开始应用因明,是在龙树、提婆二位菩萨之后吗?”玄奘又问道。

“其实早在他们之前就有人开始用了,只是不常用罢了,”僧伽耶舍长老道,“龙树菩萨跟别人辩论时常使用这样的方法——有人提出第一个观点,龙树就用第二个观点来破;有人提出第三个观点,龙树竟然能拿第一个来破。这样一来,别人自然不服,他们认为你龙树根本就不承认第一个观点,你开始破了第一个观点,但是现在你又拿起了它,这怎么能让人心服呢?可是他们辩才不够,又拿龙树菩萨没办法。”

玄奘点点头:“这种辩论方法,的确在逻辑上有问题。”

“不光在逻辑上有问题,还容易激怒别人,”僧伽耶舍长老道,“虽然龙树菩萨辩破了外道,可外道从来就没有在心里服过他,而心里不服就容易生出怨恨。所以,龙树菩萨可以破外道,却难以使外道皈信佛法,最终死于外道的逼迫;而提婆菩萨破外道比龙树菩萨还要尽力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我在东京拯救美少女 全民空岛,我能无限复制! 穿成炮灰男配他亲爹 武侠世界小龙套 司马光传 明月减清辉 妃常攻略,我为王爷洗战袍 重生之逆天狂少 平妖乱 诡仙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