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四百八十章 老相识(3/3)

。“宁员外想必已经听过新政了吧,其中有一条便是朝廷允准商贾办厂经织造布绸。招募织工,购置织机的数量由缴纳钱税的多少决定。缴纳钱税越多,能够拥有织厂的规模也就越大。”宁益捋了捋胡须,淡淡道:“略有耳闻。”谢慎了头道:“现在朝廷决定全面推广新政,浙省自然也不例外。不过在最初的三年内或许可以维持原有税制不变。”宁益在商界浸淫多年,自然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他盯着谢慎看了良久,方是吐出一口浊气道:“四明有话不妨直。”“只要宁员外能够服浙省商会献出一百万两银子,便可在头三年以原有税制缴纳所得。”谢慎的很干脆,这下宁益沉默了。作为一个商人,他当然很关注所谓的商税改革。明代的商税一直是三十税一,这导致了国家一直收不上税,但商人却是赚的盆满钵满。像浙省、南直隶这样的富庶之地,稍微有些头脑的商人都能赚个家业出来,更不必宁益这样的大盐商了。而如果改成新的税制采取阶梯式征税,宁益差不多要十税四,甚至十税五。也就是宁益所得一半要用来交税。他虽然有办法规避掉一些,但大部分明面上的产业却是不可能遮掩的。宁益一年所得在三十万两左右,这么光是税款一年就要交掉十五万两。而如果按照谢慎的提议,筹措一百万两银子,则可以保证三年内按照三十税一交税,基本等于不用交税。一百万两银子,宁益自己差不多要出三十万两。这相当于是新税制下两年的税款。以两年换三年,怎么看都是一件稳赚不赔的事情。更何况,这还是没有计算增收的情况下。在开设绸布厂后,宁益的收入也会随之暴涨,以他的人脉和渠道,这一块想赚上二十万两是轻而易举的。综合算下来,宁益等于至少能赚三倍以上。商人是最看重利益的,在有利可图时他们出手绝不会犹豫。对宁益来,一直想要找机会介入绸布行业,这次就是个绝佳的机会。开办丝绸厂控制上游生产,再利用渠道铺货,从而控制整个下游市场,基本就能实现垄断。之前宁益之所以不想去做,是因为民间没有办厂的权力,要想办厂只能和织造局合作,这样赚来的实在太少。现在若是再不去做,可就将错过千载难逢的机会了。宁益真的动心了。当然一百万两银子不是一个数目,即便对宁益也是如此。要知道大明一年的岁入也就是两三百万两。单靠宁益自己肯定是一时拿不出这笔钱的,他虽然家财万贯,但大部分钱都是铺子、水田等固定资产,每年新赚的银钱也会投入到各项产业上以维持正常运转,账目上的流动资金并不多。二三十万两已经是极限了,剩下的只能靠其余商会会员来出。“四明,老儿能问一个问题吗?”“宁员外请讲。”“这个政策是只对浙省,还是福建、南直隶也有?”............(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