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二百十八章 世道人心()(2/2)

这吴县令是人心不足蛇吞象,竟然想要独吞此功劳。奏疏是吴县令写来呈递给天子的,想怎么写当然由吴县令说了算。吴县令也许会在奏疏上稍稍提及谢慎,但主要功劳肯定是被吴县令独自占去。在大明朝,官员陈写奏疏呈递给天子御览有一整套的程序。不管是京官还是地方官,奏疏送到京城后都会被送去通政司或者是交到会极门的宦官手中,再经由这一层转圜递到司礼监,转而呈递到御前。再之后便是众所周知的票拟批红了,除了像弘治皇帝的这样超级工作狂,很少有皇帝会每一篇奏疏都批复。总之经过了一番内阁与司礼监的博弈,在获得了皇帝的默许后,奏疏就会下发到六科廊去,再由给事中抄发分配下达。吴县令这种品级的文官,写奏疏呈递给天子御览,走的肯定就是通政司这一条路了。通政司会根据奏疏种类的不同分成各个类别,再按照重要性的不同,分批次送到司礼监。譬如军事奏报就属于第一等要紧的,必须马上呈递不得有一丝耽搁。又譬如旱灾水患这种,虽然不讨喜但也不能耽搁,属于要紧奏疏。至于吴县令写的这种,便算是喜报了,虽然没到祥瑞那种级别,但也差不多了。弘治六年、七年这两年实在是有些流年不利的意味,张秋决口、苏松水患接连爆发,朝廷也委派刘大夏、徐贯两位能臣前往治理水患,弘治天子可是被忙的焦头烂额。............(未完待续。)&l;a hrf=&qu;/hl/279/279635/...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