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980章 祁连山下埋伏兵(2/4)

虽然贞观改革以来,金银币大量铸造,且以标准面额使用,不得毁损剪取使用,但金银毕竟很贵重,一般人平时也用不上金银,尤其是金币。

近年工商大兴,钱热起来。

金银越发贵重,过去是一两银折铜钱一千五,一两金折银五两左右,折钱八千。

金银比例一比五。

但是随着海贸大兴,海外胡商们也看到了商机,开始大量的把白银运来大唐,这主要就是因为在海外,许多外国金贵银贱,相差巨大。

比如说在法兰克国,金银比价达到了一比十三,甚至有时一比十五,在东罗马、西哥特、波斯等国,也大致是在这个水平左右。

大唐一比五的金银比,这就是巨大的商机。

最早是一些聪明的胡商贩运香料、奴隶等值钱的东西来大唐,换取黄金瓷器丝绸等运回去,再换成香料、白银等运来。

后来有人就干脆只做金银倒卖,一箱箱白银运来,一箱箱黄金运回去。在大唐用五比一银换金,到了西方,再用一换十二十三的金子换银,这般来回的折腾,甚至比贩卖香料还赚钱。

后来大唐很快发现了这个漏洞,立马出新规堵上,禁止金银铜钱,以及金银铜器流出境,严厉打击。

后来又出了许多新规,甚至金银比例也开始调整,逐渐接近国际金银比价,从一比五,到一比六、一比八,直到如今大致稳定在一比十。

大唐仍然继续禁止金银铜币和器物出口,但却允许进口。

这给了许多胡商们继续倒卖赚钱的机会,但大唐很欢迎这些真金白银的流入,如今倭国是大唐最大的海外铜料和银料进口国,天竺、波斯、罗马、法兰克等成为主要的黄金进口地。

大唐体量巨大,虽然每年大量流入金银,可在以贵金属实物货币为主的经体制下,这些流入的金银铜主要被用于铸造货币,并在大唐流通开来,甚至渐把海东四国也纳入了大唐货币流通区,巨大的需求,使的这些海量的金银流入后,虽然改善了钱荒,但却并没导致金银的贬值。

一枚成色百分之八十八的开元金币,能换十枚开元银币,能够兑换两万铜钱。

金铜比由过去的一比八,到现在一比二十,铜钱其实并没贬值,依然十分坚持,只是金大幅度升值了许多。

所以如今百姓对于金币、黄金更加喜欢。

只是朝廷对金银币的管理很严格,禁私藏囤积超过数量的,且对黄金器物的拥有佩带,也更加严明了等级。

没有身份的平民,只能戴限定的少部份金饰,金器不许私有,而贱民奴隶,连金饰的佩带资格都没。

这些政策,都是为了保障黄金做为货币的属于强化,更好的做为货币流通。但这也更进一步的提升了黄金的社会地位。

如今就算是平民百姓结婚,最重要的也是金饰。

最起码得有一枚金戒指,条件好点的还讲三金,甚至是五金。

至于说官人、士族等有身份的人,则都喜欢在规定许可内拥有使用金器,如蹀躞带的金扣啊等。

这些都是身份的象征,既代表财,更代表势。

一枚金牌用足金二两,一枚金币虽为一两,但成色只有八成八,就值二万钱,足金虽不能直接流通使用,但拿到金银铺、或钱庄银行都是能够兑换的,一两足金,都能兑换到两万二千钱左右,只要成色好,是很值钱的。

秦不器一人独揽十三金牌,光金子就能值差不多三百贯钱了,对于秦不器这样只有视七品的二转勋官团旗手来说,这可是一大笔钱了。

岭南经略衙内军待遇虽好,但一月的月钱也就三千,这都是顶级待遇了,堪比皇帝的北衙禁军。

其它的各种月粮啊,衣料钱啊,年节赏赐啥的加起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