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342章 霸主(5/13)

是那种六十年以上的柚木,质量更好。

不过对于吕宋来说,骠越正在打仗,二来相距遥远,所以吕宋船厂肯定要多方下单,从广西、镇南、云南以及林邑、扶南诸地广下订单。

毕竟柚木不是砍下来说能用的。不用担心利益维持了。

“你答应的这么痛快,不怕各国抢了吕宋甚至是大唐海商的生意?”

“怕什么?”

秦琅轻轻卷揉着女王的头发解释道,“最关键的是货物而不是船,在海上贸易中,货物始终占据最关键一环,远洋船增加,则海上运输量增加,对于贸易是有促进作用的。”

新技术造就了现在新的海运模式。

过去的海船和航海技术,使的船只基本上只能沿海岸航行,还得利用季风远航,所以有漫长的等待期,起风了也只得沿海岸航行,船小速度慢,便得经常靠港补给,甚至因为对航线、海图的掌握不足,许多船只都只能在固定的一段航线上航行。

很少有船只能够掌握一条上万里的航线,航线对于各家来说都是极其珍贵和绝密的信息。

因此以往更多的海运都是分段式运输,货东要么到下一站把货物出手,交给另一位商人,要么就得换船,雇佣别的船只通过下一段航程。

而且这种航行,基本上一年也就跑一趟货。

周期长,风险也高。

这无疑也限制了海上贸易。

在如今的海上贸易里,中原无疑在贸易中是占据上游位置的,有极受欢迎的外贸易商品,瓷器、茶叶、丝绸这几大利器,何况贞观以来又有白糖、玻璃这两大热销全球的大杀器,另外中原的纸、书、漆器、铁器也是极受欢迎的。

南洋诸国主要是靠资源,如香料、象牙、犀角、金银等,至于说泰西诸国有什么,其实还真没什么。

他们热爱中土的丝绸瓷器甚至茶叶,也爱南洋的香料,可他们自己却没有什么正经的好东西,在早期的陆上丝路,他们主要是靠搞转口贸易,就是把从南洋传过去的香料,再经西域倒腾到中原来。

随着海上丝路的兴起,波斯罗马等国无疑就损失很大了,这个时候他们主要就靠黄金、白银以及奴隶还有一些织物、手工品来换取东方的好东西了。

从汉代起,不管是陆上丝路,还是海上丝路,那些有名的粟特商人或是突厥商人又或是阿拉伯海商、昆仑国商人等,其实主要都是靠从事转口贸易,就是充当中间商赚钱。

哪怕是一直到了清末时,海外诸国跟中国贸易,也从来竞争不过的,基本上都一直是逆差。

就连中国邻居倭国,也基本上是纯逆差,手工商品这块,毫无竞争力,只能靠资源,比如倭银倭铜。

西班牙发现美洲新世界,开采了惊人的银矿,结果大半的白银最后都流入到了明朝。

正是有这些了解,秦琅丝毫不担心说远洋海船增多的坏处,船越多,那么在贸易中占据优势地位的中原商人,好处越多。

贸易量越大,顺差越大,赚的越多。

何况,造船在这个年代,本身就是个非常赚钱的产业,而且能拉动极大的内需供应,远洋宝船在这时代那是高科技产物,每条船都要许多匠师、工人,更别说还有一整套相关的产业能带动起来。

一条大船得耗费多少木材?而仅这船材,就会带去伐木、运输、锯木、蒸压等等诸多加工细分,另外船帆船缆船钉以及船漆等也是不可缺少。

不说其它,这些年大唐海上贸易的兴起,也导致了桐油的用量大大提升,在中原内地的黔东湘西一带,那里原本是极落后的山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但那里气候却适合种桐油树,然后几十年间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桐油产业。

仅是在沅江边的巫州龙标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