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338章 再封秦氏(3/15)

领军将军,秦珣封历城县公授光禄卿等消息时,还是不免让朝中许多人动容。

在正旦大朝上宣布这个旨意,明显大有深意。

莫不是皇帝怕先前对秦家的处置,激起在吕宋的秦太师的怨恨,然后学苏家一样起兵造反?

所以皇帝终究还是妥协了吗?

没对苏氏韩王等妥协,没对那些参与兵变的禁军妥协,是因为他们触犯了皇帝的逆鳞,兵变了,所以必须得最严厉的打击,哪怕是自己的皇子赵王并没有证据表明参与其中,但因为是苏氏收继之子,所以也狠辣杀之。

哪怕结果表明废太子李象事先并不知情,甚至事发时还被圈禁在上阳宫中不知情也没参与兵变,但事后皇帝还是毫不留情的杀了。

连二十多年夫妻的苏皇后也最终没放过,对苏氏一家更是满门抄斩,诛连三族。

对李崇义等这些宗室、勋戚也都一个没放过,连那些糊里糊涂参与了兵变,但及时反正的也没放过。

所有参与此事,不管主动还是被动,都被皇帝雷霆清洗。

这表明皇帝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对叛逆的绝不容情。

但是对秦家,皇帝终究还是妥协了。

或许说先前皇帝可能也只是在试探,所以对秦家的出手一开始就有所保留,但秦琅却一直没有半点过激反应,也没有什么怨望,甚至一如继往的给朝廷纳税,向天子进贡,并派儿子入京朝集。

这番姿态,皇帝自然得有所表示,在发生了苏氏玄武门兵变后,秦家的反应也就更衬的难得而忠心?

所以对废太子一党狠杀严惩,然后对秦家示好施恩么?

又一道旨意宣读。

却是对韦家子弟的荫封,这一次兵变,最倒霉的还算韦家,苏家本来就已经被打入尘埃,所以临死拉了个垫背的,韦氏这次几乎遭受灭顶之灾,死了上百人。

虽说如韦氏这样的顶级名门,分支众多,嫡庶子弟极多,可也经不起这般的摧残,二韦整天在皇帝面前哭诉,诸韦也是连上奏折,只是人死不能复生,现在加封一下朝中诸韦的官阶,再给一些年轻的韦氏子弟恩荫出仕,也算是安抚了。

不过对于遭逢大难的韦氏,满朝上下,却没有几个真正为他们哀伤的,甚至可能还觉得有几分畅快。

对诸韦的兴灾乐祸中,大家也怀着对秦家的敬畏。

毕竟在当今这位自负的天子面前,能够一直立于不倒之地的秦家,确实值得他们敬仰了,对比下,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以及刚刚被清洗的武功苏氏,甚至是皇家的这些宗室们,还有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功勋将门,就越发显现出秦琅的厉害了。

先前秦家二妃八王被废,秦琅六位兄弟被除籍为民,秦家的形势陡然危急起来,若不是秦琅在海外有自治领地,也有不弱的实力,只怕早就步了长孙无忌的后尘。可就算一时没牵连到他,但还是有许多人觉得,早晚还是会清算到秦琅头上。

可谁又能想到,这才多久时间,还没见秦琅出手呢,结果皇帝却又复了二妃为嫔,又复三子为郡王,连秦珣这废物都又拜九卿,封县公爵了。

这是否说明,皇帝也在忌惮秦家的势力?

甚至有人在那里暗暗猜测,上次玄武门之变,这里面到底有没有秦太师的出手呢?毕竟武功苏氏虽也是关中名门,还是宰相之家,但苏家一个将军都没,却能在这么短时间内,能联络到这么多宗室名王、功勋大将,甚至是禁军中得到不少中低层军官的支持,居然真搞的起兵变,哪怕败了,也非常不简单啊。

这里面有没有秦太师暗里参与?

或者说,若是秦太师也决定跟苏家一样搞兵变,那以秦太师在军队中的人脉关系和威望,那是不是机会更大?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