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十二章 微雨燕双飞(2/3)

章,挑了两个端正平直的汉隶仔细观摩、研习。除了直接观察印章的笔法之外,楚风还将这两枚印章印出了,对比着观察其中的映衬、深浅。

文端先生虽然让他学刻印,却并不让他学习印纽,只让他安心于印章字迹本身。这自然是因为书画之上,只见印章,不见印纽的。印章本身可以把玩,但是真的整体学下来,那是一辈子都钻研不清的学问。而且印纽虽然精美,但从北宋的格局来看,却难免有几分匠气,恐怕会被其他世俗文人所不齿的。

西洋人将雕刻作为一种艺术,东方虽然也如此,但却不是什么清贵的东西,都被纷纷归类于匠人之所应为了。

楚风知道先生的心思,心下感动,不敢不从。

而且另一方面,楚风自己也有些自知之明。他在雕刻上的天分并不充足,后世的一些雕刻展览,他也曾经看过,对于那种美的体悟并不深邃,更加不明白罗丹那种“我只是把多余的石头去掉”的玄妙之词。

这是天分上的差别,没有办法弥补的。

只可惜人生数十载,着实太短。想要穷究所有的义理到底是不可能的事情,楚风只能选择一两个细细钻研,其他的东西只是好奇有趣,触类旁通罢了。

仔细的观察、描摹了一番,楚风才取来了一块专门用于雕刻印章的澄泥与小刀,思付了一番,认真的落刀。

泥印最软,最易于雕刻,适合初学者练刀。文端先生说,让他先用这澄泥练习,之后再慢慢发展到软玉、硬玉,以至于其他材料上就好。

而且泥印有个好处,就是可以反复的使用。刻完之后在纸面上印一下,而后重新轻微加热揉捏就可以变得光洁,再度雕刻。初学者反复利用,也不会浪费材料了。

当然了,这澄泥其实也不是随意得来的。听文端先生说,材料取得是河道的淤泥,经过十数道工艺才能得到一块来,并不是小孩子在外面随便玩弄的泥巴。

楚风心想,听说后世做假印章的,都是直接在萝卜上刻章。其实学习效仿一下也挺好,刻完印章之后还能吃,一都不浪费……

把这个想法跟文端先生说了,引得后者哈哈大笑,只道:“萝卜刻印多汁而清脆,实在是距离正常的玉印、犀角印等等差距太大了些,不可使用。”

楚风心想也是,后世做假印章纯粹是图个方便、易行,并不是为了艺术美感,不可乱学的。

只是澄泥原料难得,楚风每次刻章时都不免小心翼翼、十分用心。

练习了十余次下来,楚风也忽然明白了一些道理。这就像是后世许多人不花钱去健身房的话,自己不可能锻炼一般。没有大的前期投入,就不会有后期的用心啊!这就是经济学上所谓的沉没成本罢!

一念至此,楚风会心一笑。仔细的刻了“抱朴”两个字,在纸面上印了,略微满意的了头。

放下小刀,楚风才觉得右臂右指酸涩难耐。文端先生雕刻时是举重若轻,自己用着最简单的材料、最轻易的工具,做起来却是举轻若重,实在差距甚大。

将澄泥好生处理了,再去看天色,竟然已经到了午时前后。

简单的弄了些吃食,楚风又开始临帖练字,依旧是那幅《京酒帖》。

虽说先生已经答应自己,要寻一幅适合自己的书帖回来。但那是五六日之后的事情了,书法之道一日不可荒废,楚风是深知此理的。而且楚风临习的时候乐在其中,可以通过一幅《京酒帖》抚今追昔,通过那一撇一捺遥想苏东坡亲历的种种,以一一横描摹苏东坡心境的变化,这种经历对于楚风来说,实在是一件十分幸福且兴奋的事情。

楚风是极爱东坡词的。从“大江东去”到“十年生死两茫茫”,从“也无风雨也无晴”到“长恨此身非我有”……他知道自己做不了苏东坡那样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