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八十六章 决定出山!(3/4)

,这里是黄土高原。

这里的地形是千沟万壑。

直线十几里,中间最少也有三五道沟。

水渠要是下沟,还怎么引水过去?

所以要么立墩子把水渠架起来,要么走弯路。

但无论哪一点,这个工程都不是一般的大,估计得由社里牵头才能做成。

这让孙向阳想到了红旗渠。

十万人,历经十年,削平了一千多座山头,开凿了数以百计的隧洞,总干渠近百公里,支渠斗渠加起来,一千多公里。

孙向阳记得,当时自己看那部纪录片的时候,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回荡:伟大!

心中的震撼更是久久不能平息。

当时网上有人提出,既然这么困难,为什么不搬走?

就如同现在的沙坪坝,风凉话可以随便说,既然没水,活不下去了,干嘛不搬走?

先不说故土难离,就算沙坪坝同意,又能搬到哪里去?

搬到更差的地方,他们不会同意。

搬到城里?

信不信今天沙坪坝搬进去,明天就会有无数的沙坪坝站起来?

所以,就算耗费十倍的人力物力,花费百倍的代价,有些口子也是不能开的。

这可跟后世的拆迁不一样。

那会只要给钱,随便你搬,工作也好找,甚至还能带动经济发展。

但现在,沙坪坝搬到城里,是要把这些人安顿好,给他们工作,铁饭碗的。

谁不羡慕,谁不想?

因此,沙坪坝压根就不可能搬走,甚至沙宏成脑海中都没有搬走这个概念。

那么就只能砸锅卖铁,豁出去,修建一条水渠,从别的地方引水过去。

相比这个,眼下沙宏成请孙向阳出山的代价,反而不值一提。

至于说,为什么不请求上面,调专门的大型打井机械,打个上百米,还能打不出水来?

这点沙宏成不是没想过,但不现实。

因为根据刘春花的讲述,沙坪坝下面,可能存在着裂缝,如果找不对位置,打再多都没用。

还有就是沙坪坝同样没有通电。

上百米深的水井,每天靠人力打水?

那样以后沙坪坝什么都不用做了,光打水就是了。

相比而言,修建水渠反而更适合那边。

毕竟整个沙坪坝575口人,除了人喝,有时候还得喂牲口,还有不少耕地。

咬咬牙,修一条水渠,现在是苦点累点,但下一代,肯定会享福。

当然,这只是最后,实在没有别的法子可想的路。

而沙宏成也好,沙坪坝的人也好,在这会也不可能想到二三十年后,这片大地上会是个什么样子。

就如同老支书,心心念念的百年大计。

是他们目光短浅吗?

不,他们能够想到百年后,能够想到下一代,目光又怎么可能短浅?

只是因为时代的局限,限制了他们的远见。

孙向阳上辈子刚接触有线的座机电话,接触那笨重的电脑时,同样想象不到,未来竟然会有智能手机,不仅能打电话,通视频,甚至还可以当电脑使用。

“好,我答应了。”

孙向阳点点头,答应下来。

之前老支书的一番话,解开了孙向阳的心结,让他做事情不再像以前那般畏畏缩缩。

更何况,他迟早也要走出去的,这辈子不可能一直窝在双水湾。

既然要努力建设双水湾,那么光靠双水湾三百口子人,一百年后,恐怕这里还是双水湾,看不出多大的变化来。

只有不断引来外援,不断从别处拿资源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