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四八五、暴风骤雨临小村(一)(1/3)

正中俞国振料想的那样,方孔炤在崇祯十二年七月,果然因为“贻误军”、“丧师败绩”而入狱。

不过消息传到他耳中的时候,他人已经到了昌化,位于昌化县靠海的昌化港。

“看来昌化港可用,用不着转到海尾老市去。”俞国振直起身,向着向边的万时华道:“茂生先生做事还是细致,比起我粗略看过要仔细得多,这也省时省力得多!”

“多谢主公,自从上任以来,老朽不敢怠慢,三个月走遍昌化沿海和重点地方,总算是略有小得。”

万时华仍然是矮小枯瘦,但是精神头却是非常好,因为营养跟上和锻炼的缘故,他的身体不但没有因为辛苦而垮下去,反倒越发健康了。他捋着须,笑眯眯地看着眼前蓝色的海水,还有海面上大大小小数十艘渔船,颇为自豪地道。

原本俞国振是想将昌化县的港口定在海尾老市,那里是天然良港,又一向是汉人渔民聚居之所,但是万时华经过亲自勘察之后,觉得昌化便足以供给新襄所用:在这里规划的港口,南岸与昌化江北岸相距仅是两里,规划中的港口东西长三里,南北宽二里半,稍事疏浚,港内的水深可达五米。而且附近河砂资源丰富,正好适合用于建筑。在港口南面有一座名为四通的小岛,其外海五里处水深达十五米,若是十几二十年后要扩建昌化港,便可以在这里填海造港,形成万吨船都可以停靠的深水良港。

正象俞国振对万时华要求的那样,这种战略姓的规划,不可只考虑三年五载,而是得考虑三五十年后。在新襄的行政官员自学教导册中,俞国振便很直接地指出:今后船只会越建越大,出现十万吨级的船都不意外,估计在二三十年内便能出现万吨级的巨轮,故此一些条件适合的重要港口,在建设时都必须考虑二三十年后的需要,不可目光短浅,做破坏姓的建设。

“昌化江还是要疏浚,争取能让百吨级别的船顺利通过,然后在陆上,沿着河岸修筑河堤,再在河堤之外修建道路,要预留好轨道的建筑空间,其中石碌至叉河的这一段,准备如今就动,征地之事,便请茂生先生做好来,务必要令沿途汉黎百姓都接受——智先生,这一段轨道全长是多少?”

在一旁全身都是绫罗绸缎象个暴发户的智一二笑嘻嘻地道:“小人量过两回,从石碌到叉河共是二十四里。”

“我准备调新襄基建团第一营、第二营和第三营来,这可都是精兵强将!”俞国振道:“水泥准备就地建厂,钢材自新襄运来,先调第一营来在叉河建水泥厂,智先生说了,这附近便有极好的石灰石,可用来烧制水泥。三个月之内,从石碌到叉河的简易路、叉河的水泥窑要造好来,一年之内,叉河到昌化的简易路、石碌到叉河的轨道要造好!”

“人充足的话,没有任何问题。”

接口的是雷振声,雷家如今是新襄的工程建筑总设计师,不仅是雷王成这个老宝贝级别的人物,就是雷振声、雷振宙,也已经是大师级的人物,毕竟象他们一样有数以百计的建筑练,就是学徒也该成为大师了。除了这三位之外,虎卫一期的郑重、丁善,虎卫二期的李喜、司绍瑜,也都可以独当一面,负责一处重大施工了。

俞国振从崇祯五年前就开始培养人才,到了现在崇祯十二年,经过长的是九年短的也有七年,终于开始结出硕果。这些原本在历史上籍籍无名的少年,如今都成长为目光长远而段巧妙的人才。象虎卫一期,除开高家兄弟一共是十六人,如今还在军伍中的,却只有叶武崖、罗九河和齐牛三人,其余十三人中,阵亡三人,病死一人,另外九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