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0503章 房谋杜断现其一(2/2)

表面上是无知、随意,表达得却更加清晰准确。而且,这种用词用字的方式,更简单,更容易被理解,仔细品味,竟是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意境

郑玄当然不知道,刘芒使用的,是经历数次变革后的汉语,经过数千年去除糟粕,虽然也损失少量精华,但沉积下来的,是古汉语无法比拟的简单和实用。

宗师级别的郑玄,和文盲级别的刘芒,两人竟形成互为师生的奇妙关系!

当然,以郑玄的学识,无需刻意发问讨教,在和刘芒闲聊中,便逐步领悟了刘芒的语言的妙境。

而刘芒,在和郑玄的交流中,也是受益匪浅。

刘芒曾向郑玄请教,如何应对朝堂上的烦心事。

郑玄笑答:“老朽只懂经史,不懂朝堂。经史中,常有经典与后人注释相悖之事,老朽苦思良久,方有所悟,与小友分享。”

刘芒赶紧洗耳恭听。

“经典与注释人间行久,义或宜然,故不复定,以遗后说。这便是老朽之心得。”

话的意思,刘芒懂。就是说,做学问,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拿不准的就不强作结论,以免遗害后人。

可这和刘芒讨教的朝廷疑问,有什么关联呢?

刘芒现在也逐渐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不懂就问,问了还不懂的,就要慢慢思考、反复品味,总会有所领悟。

渐渐地,刘芒终于将郑玄做学问的心得,与处理朝廷争议之事融会领悟,那就是,研究学问,也要常常面对很多争议,和朝廷争议本质并无不同。

而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博闻、阙疑、慎言”,通俗讲,就是“多听、少说、存疑”,也就是多听别人意见,尊重别人的不同意见,谨慎发表自己的意见。

……

很快,陪都安邑贵族圈了,开始传出风言风语。经学大师郑玄,正在巴结卫将军刘芒。别人见他,他带答不理,却常常主动请刘芒过去。

一个是学贯古今的大师,一个是被贵族耻笑的没读过书的乡间无赖小儿。没人相信,这两人在一起是坐而论道。

议论的人多了,甚至传到小皇帝刘协那里。刘协年龄小,遭遇的磨难却多,顾虑也多。担心众朝臣反对,也就不再提征辟郑玄一事。

如此一来,反倒成全了刘芒和郑玄。

郑玄来安邑,本就是不得已。如此,更合其心意,可以安安静静地做一个学问家。

而对刘芒来说,郑玄更像是一面旗帜,是否入朝为官,并无实质意义。

刘芒和郑玄商量,决定将郑玄送去平阳。赠予宅院,供其著书立说,传授学业。

当然,刘芒不会忘记,向郑玄提出,希望让杜如晦出仕,辅佐自己。

郑玄和刘芒已成忘年之交。刘芒不凡,必成大事,杜如晦是郑玄的得意弟子,如能追随刘芒,自然是幸事一件。

“克明(杜如晦字)聪颖过人,有城府,善决断。然,毕竟年轻,磨砺尚浅。善加任用,可为辅弼。”

“老师放心,我既不会委屈其才,也不会贸然擢升,促生骄傲。”刘芒对如何使用杜如晦,已有成算。(未完待续。)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