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五百章 双喜临门(2/2)

技术。

都需要时间的积累。

什么时候才能造出郑和下西洋所用的,那种两千料福船呢?更大的五千料的宝船,是他想都不敢想的巨舰。

“料”这个概念应该是宋朝以后才有的,在明朝成为普世标准。

但现代那会,“料”到底是个什么标准,说法很多,因为明朝的造船技术在清朝断代了。

有说是体积单位的,也有说是造船船材的,还有说是浮力单位的,怎么计量也是说法不一。

如果按排水来算的话,普遍认为是两到三料为一吨。

想一想明朝初年那种千吨级别的大船,似乎辽东船厂新造出来的百吨海船,一下子就不香了。

刘襄赶紧把这个想法抛出脑海,刚学会走路,不能好高骛远。

饭要一口一口的吃,路要一步一步的走,科技树也要一点一点的攀登。

辞别了昭姬小姐姐,他兴奋的赶回了未央宫,没有在桂宫接见大臣的道理。

“陛下圣安。”

王兴躬身行礼,满脸都是与有荣焉的振奋之色,这是在他的任期之内造出来的大船。

是比皇帝御用的大龙舟还要大的大船。

所有史料记载之中,就没见过比这艘船还大的船只了。

他兴奋得想给主公磕一个!

刘襄摆摆手:“免礼吧,又不是朝会,用不着这么拘谨,派人盯紧海试,所有状况都要专人记录,为后续造船积累经验。”

“遵令!”

“王兴啊,一年只能造一艘大船,速度有点慢呀,船匠的培养要加快,至少在五年之内,完成同时开工十二艘的工匠需求。”

王兴咽了咽口水,这也太难了吧。

他很愁啊:“陛下,建造一艘大船,最少也需要一千名船匠同时开工,一名高手船匠,三年五载可出不了师。”

刘襄也很发愁,汉代已经有了初步的流水线作业,他也想不出更好的制造工序,用以提升效率。

测量和加工工具的精度,决定了分工的细致程度,这种基础不是靠拍拍脑袋,灵光一闪,就能突破的,他真的没什么好办法。

只能耍无赖:“朕只管提要求,怎么去做,能不能做到,那是你们的事情,做到了,重重有赏!让那些匠人好好的琢磨琢磨。”

王兴苦着脸回答:“臣遵旨。”

怕皇上又要提出什么难以完成的任务,赶紧岔开了话题:“新船尚无名号,还请陛下赐名!”

又要起名字了?刘襄这个起名废觉得脑仁疼,叫什么好呢?

还没等他挠头苦思,甄姜身边的女官苏荷求见,说是皇后有极为重要的事情,要与陛下商议。

苏荷跑得气喘吁吁,很着急的样子,但看脸色,不像什么坏事,似乎,好像,在压抑着欢喜之色?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