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四百九十一章 手腕不高明(2/2)

勉强推到台前,怕是会被人玩死。

况且,带兵的武将还是少参与政治比较好。

勋贵暂时指望不上。

袁涣低调,甚至都熄了争宠之心,否则他不会允许蔡琰待在书城,与自己分别两年之久。

也不知道袁滂老爷子是怎么教育他家中子弟的,一个个的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

其余外戚,曹操本人就是世家子弟,糜竺早就站到了士人一边,甄家两兄弟年纪太轻,扳不动那些世家大族。

甘氏小门小户,袁术的女儿不能给她兴风作浪的机会,汝南袁氏的能量太大,打压还来不及呢。

这么一想,自己的外戚不给力呀!

他是家中独子,也找不到近枝的族人,根本没有真正的宗亲,那些刘姓宗室,难以真正的信任。

想找几个干脏活的,怎么就这么难呢?

想了半天,一个名字都没写出来。

难道只能指望锦衣卫了?贾诩那个惜命的老狐狸,怕是难以指望他正面跟世家大族硬顶啊。

看样子还得在寒门子弟身上下功夫,提拔几个酷吏,培养几个幸进的臣子。

就看谁能抓住机会了。

“召贾诩来见。”他吩咐侍从。

宫中有宦官,是刘协一朝的老人,刘襄信不过,只安排他们做一些粗使的活计,大部分人在长乐宫的丝绸工坊里面做工,身边是没有的。

所以,他在正殿处理朝政的时候,还是原来那群浑身疤痕的侍从负责跑腿,在后宫之时,由宫中女使传令。

贾诩办公的地方离正殿不远,不多时就赶到了偏殿的书房,行礼拜见之后开口询问:“主公有何吩咐?”

“抓了多少人了?”

“四百七十五人,押在长安诏狱、廷尉诏狱和左右都侯狱。”

刘襄点点头,分别关押不是因为装不下,而是需要廷尉府和卫尉府的人手帮忙审理案件。

催促道:“士人联名劝进,登基大典不远,我会向后压一两个月,你要加快抓捕和审讯的速度。”

贾诩面露苦色:“启禀主公,抓捕不难,可审案的人手不足,结案的时间不够用。”

刘襄理解他的难处,自己要求锦衣卫必须收集实际的罪证,不许构陷,因为这是他亲自下场,关乎名声和民望,不能玩那些莫须有的套路。

审理慢,在意料之中。

“我会命夏侯兰和满宠带人协助审理,加快速度吧,登基之前必须处理干净。”

“末吏遵令!”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