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四百二十三章 千字文 弟子规(2/2)

为启蒙的文章,再辅以说文解字、尔雅和简单的加减法,作为蒙学教材。

想了想,觉得有点少,但他不喜欢《仓颉篇》、《训纂篇》、《凡将篇》、《滂喜篇》,只留下了《急就篇》。

《千字文》、《急就篇》和加减算术,确实有点少。

干脆自己再抄一篇。

小时候长辈推崇传统文化,他上小学之前没少被封建糟粕祸害,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什么的,没少背,要不是年纪到了,该上学了,他都快开始背诵四书五经了。

别人家的小孩哭着喊着不想上学,他背着小书包欢欢喜喜的奔向了学校的怀抱,小学生活,太舒服了。

因为上学了,要接受系统的现代教育,家里的长辈便不再干扰,怕影响学业。

像什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呀,“在亲民”呀,“在止于至善”呀,都只是听过,并没有真的去了解。

但《弟子规》他可是真的背诵过,也因为背不下来,而被打过屁股。

记忆深刻啊。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起个头,他就能往下背。

这都是疼痛换来的,能记一辈子。

刘襄揉了揉屁股,决定把《弟子规》加进去。

这篇文章挺有用的,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处世、求学时应有的礼貌。

知礼总是没错的。

懂礼貌的小孩,招人稀罕。

两篇文章加起来两千字多点,分了两卷竹简,总重六七斤。

他这是小卷,大卷一般能记载两千字左右,一卷大概重五斤。

在古代,知识很有分量,读书人也是很有力气的,书简真的比刀剑沉,抡起来能砸死人。

所以说,《论语》别名“抡语”,是有事实依据的。

刘襄背负着能当武器的知识,出宫向书城而去,他要去找蔡邕,一是请老丈人帮忙斧正,看看有什么不合时宜的地方。

二是想让他写个范本,这可是书法大家,蔡伯喈的手书,极受世人推崇,有他的字做范本,不但能吸引蒙师,而且能让蒙童从一开始识字就接触正体,好处很大。

当然不可能给每个孩子发个蔡邕的字帖。

是他写个范本,让蒙师抄录,然后再教给学生,让那些蒙童在沙盒中练字。

现在没有印刷术,刘襄没办法给每个学生印刷教材,那太奢侈了。

他不是没想过把印刷术“发明”出来。

可是,印刷术的关键不是雕版也不是活字,而是油墨和纸张。

光发明个印章有什么难的?

真正难的,是能够承载印制的柔韧纸张和便宜的油墨。

东汉的纸,属于草纸,粗糙、脆弱、发黄、散墨,画画还行,水墨画的很多意境,其实就是纸张散墨留下的历史原因,咱们的祖辈反而把这个缺点玩成了艺术,真牛逼!不服不行。

这样的纸,字迹不清晰,难以用来书写,也不容易保存,更别说印刷了,拓印的时候太容易损坏了。

还有油墨的问题,汉朝有油墨的前身,印章用的印泥就是,可那玩意不便宜,大规模印书成本不低。

所以印刷术属于技术上能达到制造要求,但推广上,问题重重,他也在改良纸张,可效果不好。

技术难以落地,跟没有一样。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