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四百一十七章 宽河固堤(2/2)

是台湾岛。

对外战争,谁都不弱。

刘襄收回思绪,看着平顺东流的河水,又看了看垮塌的河堤,甭管以后用什么方略治河,先把这段河堤修好才是当务之急。

“传令刘虞,从冀州调一万苦役,来洛阳河段修缮河堤。”

洛阳附近,南北两岸,都已经荒芜了,南岸的人口被董卓迁到了长安三辅,北岸几县被刘襄迁到了并州,最近的补给地点是河内郡的郡治怀县。

大战将至,他无法支撑大批劳力来洛阳修堤,这里也不是他的地盘,调集太多苦役过来,并不稳妥。

一路看过来,黄河的水位很低,除非有特大暴雨,否则今年没有泛滥的忧虑。

旱情的苗头倒是出现,幽州、冀州、青州的水田应该能应付过去,旱田必然会减产。

问题不大,反正旱田已经减产习惯了,民间对改换水田的热情很高,已经出现了很多完全靠水井灌溉的水稻田。

井水太凉,不适合直接灌溉,百姓宁可拿出一部分田地专门做晒水池,也要改成水田,旱田已经伤透了他们的心。

挺好的,至少他的治下,没有发生饥荒的隐患。

河南其实比原本的历史上也要好过一些,幽冀等地大面积推广种植水稻,这是无法保密的,成果一目了然。

谁都不是傻子,学着做的很多,第一个全面在治下推广的人,就是奸诈的曹孟德,完全的拿来主义,一点版权费都不交。

再往南就很少有人学刘襄了,那边受小冰河期的影响比较小,正常种植就行,没有改变的动力。

长江流域也没有推广一年两季的种植技术,只有交州那边出现了水稻一年两熟的事情,大概在珠三角那里,但没有得到重视,暂时还没人推广。

反正刘襄是不会提醒敌人的,他的地盘没有多少地方,能够达到一年两季的种植要求。

资敌的事,少做为妙。

“察看河堤,就到此为止吧,随我去看看洛阳,长这么大,还真没领略过洛阳的繁华,真是遗憾。”

刘襄去过洛阳,上了一次朝,待了不到两天就带兵打鲜卑去了。

那时候,心理压力非常大,也没心思游览洛阳。

确实挺可惜的,没见识过大汉京师真正的样子,按照那些高端人士的说法,他就是个没见过世面的边鄙武夫。

呵呵,我这个出身幽州边郡的粗鄙武夫,能打得你们跪下来叫爸爸。

而且,他也有点小心思,这一世孙坚没参加讨董,也没来过洛阳废墟。

他想去碰碰运气。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