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三十四章 行而不辍(2/2)

是不够养活大军的,前几年还可以抄掠世家豪强的资财,但这不是长久之道。他准备发展制造业,走国企路线,再组建商队自己赚钱养活军队。

技术创新,垄断经营,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再发展下近海贸易,没有不赚钱的理由。

养活一定规模的军队不是问题。

这样就足够渡过前期创业阶段了。以后地盘大了,人多了,可以让一些股份给新兴的勋贵集团,让他们参与分红,这比政治联姻可牢固多了。

分田在进行,刘襄要求各个书佐带着军兵,每人负责一块地方,一个亭一个亭的走一遍,他要求所有人的地契必须盖上安平将军府的大印。

但有阻碍,一律斩首示众。

但有疏漏,罚苦役十年。

敢有贪腐,全家贬为奴仆。

在分田这件事上,刘襄一丝一毫都不会妥协,这是他的根基。

渔阳县和狐奴县的百姓突然力气大增,他们能跑到几十里外去看人分田,看一遍不够,就跟着分田的队伍去下一个亭接着看,越看心里越舒坦,几辈子了,终于要有自己的田地了。

光看还不够,还得跟人一起算数,一个成丁十五亩粮田,掰着手指头数数自家能分多少田地,越数越开心。

什么?还有桑麻田?手指头不够用了咋办?

一遍又一遍的看,一遍又一遍的听,一遍又一遍的算。

快了,快了,就快轮到了。

每一个书佐都带着一队军兵,跟着一堆百姓,在乡亭间转来转去,遇见不懂的就七嘴八舌的劝告,遇见迁户的就七手八脚的帮忙,遇见抵抗的就跟着军兵杀他个七零八落。

抵抗分田的规模很小,就是几个小地主,他们也是没办法了。

刘襄虽然没有收走他们的田地,但给他们的佃户分了田,就没人给他们种地了,空有田地有什么用呢?就算想卖掉,这时候也没人敢买,他们只能降价卖给将军府。

心疼啊,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啊,急火攻心的就拼命了,然后就没命了呗。

刘襄一钱都没花,就得到了不少田地、房产,没本钱的生意就是好。

至于为什么只有房产田地?这种事就不要深究了,大家一起发财,多好的模式。

分田、筑城、盖工坊、招贤、募兵、招工匠,刘襄忙得团团转,想要整理下后世在汉代能够应用的技术,却也抽不出多少时间,只能慢慢来了。

随着分到田地的百姓越来越多,刘襄声望日隆,根基也越来越牢固。

他又打起了潞县的主意,而且他的目光也逐渐看向了渔阳郡之外,比如东面的右北平郡和辽西郡。

这两个郡的人口都挺少,加起来还没狐奴县多,真正吸引他的是山海关这个地方。

当然,现在还没有山海关,明朝时才修筑。

东汉时期,那里叫临渝,四百里辽西走廊的西面出口。

辽西走廊的东面有个猛人,他叫公孙瓒。

这个时期的公孙瓒在辽东属国任长史,白马长史的威名就是在那里起步的,白马义从也是在那里开始组建的。

若是让公孙瓒打过来,刘襄怕是要凉。

所以,怎么防备都不为过,他要拿下辽西郡的临渝,在那里修关筑城,将公孙瓒挡在关外。

硬打是不行的,刘襄觉得总是让麾下的兵马打硬仗、苦仗,是将帅的失职。

要想办法调动敌军,让他们动起来,一动就会露出破绽,然后给他们致命一击。

潞县的两千驻军,防御着通往右北平的粮道,动一下潞县肯定能调动右北平的军队。

毕竟,计毒莫过绝粮。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