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一百八十七章 传说中的后起之秀(2/3)

制一遍。

一切都很顺利,他提出来的要求都被满足,想找个撒泼的机会都没找到,大汉的官吏什么时候这么好说话了?

怀揣着满心的不甘,带着一脑门子的雾水,三千五百骑兵,三千民夫,一千五百辆大车,四千匹战马,五千匹驮马,载着一万石粮食,一万八千束草料,一千五百石粗盐以及酱菜、药材,大军出营,奔长安行进。

骑兵、车队向西急行,掀起一路风尘,在蒲坂津征集船只三百艘,调头沿黄河南下,在风陵渡口渡河。

风陵渡就是金庸笔下郭襄见到杨过的地方,也是渭河汇入黄河的所在,虽然两河交汇,但水流并不湍急,适合摆渡。

到了黄河南岸又得弃船,这里是秦岭的地界,往西就到了华山,南北二十里,东西三十里,地形险峻无法沿河行军,得去桃林塞才能通行。

桃林塞就是潼关,再过十年,曹老板为了抵挡西北的各路军阀,就在这里修建了潼关。

潼关真的很难走,路径最窄的地方只能容一辆大车通行,车队就跟沙漏里的沙子一样,一点一点的通过关口,耽误了两天时间才走出三十里的山道,到了华阴县。

所有人都很累,刘襄在华阴驻兵修整,通告全军安静休息,不可招惹是非。

这里是弘农杨氏的祖地。

弘农杨氏四世三公,三国历史里面他们家最出名的就是杨修了,但杨修只是名气大,成就比不上他的祖辈。

杨氏最有名气的应该是杨宝,成语“结草衔环”,其中的“衔环”,说的就是杨宝的故事。

传说杨宝九岁的时候,在华阴山北见到一只凶恶的大鸱鸮(应该是猫头鹰)咬伤了一只黄雀,后又被一堆蚂蚁团团围着,眼看就要被吃掉了,杨宝起了恻隐之心,救了受伤的黄雀。

他将黄雀放在箱子里保护,又用黄花喂养,直到伤好之后才将其放走。

后来杨宝梦见黄雀化作一个黄衣童子回来报恩,以白环四枚赠送给杨宝。

此后,杨宝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玄孙杨彪均如黄衣童子说的那样,“四世太尉,德业相继”,全都官至三公,成为了传奇。

这就是衔环的故事。

杨修是杨彪的儿子。

看着找上门来的杨修,让刘襄有一种成语典故就在身边的感觉,就好像电视剧里面的古人,敲开了你家的大门,问你中午吃的是面条还是米饭一样,很奇妙。

奇妙的是感觉,不是杨修这个人。

杨修很骄傲,不只是出身高贵的那种目中无人,还有常年智商碾压所养成的,俯视别人的傲气。

虽然这个小屁孩的身高只到刘襄的肩膀,但他总觉得杨修在居高临下的审视他。

很不爽。

刘襄心里不痛快,杨修心里也不高兴。

最近他听到了一种说辞,说他们这一代的年轻人里,出了个领军人物,他原本不屑一顾,二三十岁的老家伙,有什么可比的。

可听说只比他大五岁的时候,他就坐不住了,想要见识见识,也是天遂人愿,刘襄率兵在华阴修整,杨修就找上门来了。

“众人皆言刘宜程为年轻一辈之翘楚,吾特来拜望。”

“翘楚何意?”

杨修有些不屑:“不学无术,翘楚乃魁首之意。”

“魁首什么意思?”

这人不识得文章典籍,粗鄙不堪,当真让人失望,杨修有些不耐烦了:“魁首乃是首位第一人。”

“噢,原来是这么个意思。”刘襄装作恍然大悟的样子:“那你认为谁才应该是第二人?”

杨修一扬脑袋:“自然是我。”

也不怎么聪明啊,刘襄挑了挑眉毛:“既然汝自认第二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