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百七十二章 临时同窗(求月票)(2/3)

可能。

更加重要的是,这次欧阳家有抵押物在朱浩这里。

欧阳女想办个假路引跑路……也由得她,之前还有点家当,把船只什么的卖了,手头有些闲钱,逃到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可以置业重来,但现在所有东西都抵押在朱浩这儿。

如果欧阳女跑路,等于说这些东西全归朱浩所有,就算拿不到欧阳家的生意渠道,对朱浩来说也是有赚无赔。

你说我坑你?

发现被坑后,你居然忍气吞声逃走?

天下还有这种好事?

这天上午,朱浩和袁汝霖两个即将参加县试的考生,在唐寅带领下离开兴王府,趁着中午有闲暇,去跟此番县试与他们签了具结的另外三名考生碰个面,相互结识一下,如果觉得投缘,可以坐下来吃个便饭。

具结这东西,属于连坐,名义上谁考试作弊,剩下几人也会被牵累。

但其实明朝的科举考试,就算到了乡试一级,对抓作弊都不严格,搜检只是走个过场。

主要原因很简单。

都知道封建科举是写八股文,作为决定成绩的四书文,哪怕加上五经文,都是从经典中截取一段,让你写一篇文章,如果你没有提前获悉题目,就算你把四书集注全带进考场,也无助于你写文章。

可若是提前得到考题,大可找人写出文章,再花点时间背熟就好,干嘛要夹带小抄进考场,落人口实?

一个人就算再笨,背个三四百字的文章总不难吧?

到了约好的地方,唐寅没有进去,而是先到隔壁茶楼等候。

袁汝霖和朱浩一大一小两个孩子,进到食肆里面,另外三名考生早就在此等候。

互相通报姓名。

站在最前面那个是本地富商家的孩子,十四岁,名叫张列维,已有过县试的经验;紧随其后的是城里学塾坐馆的次子,也不知他那秀才父亲怎么教导的,年已十七才第一次参加县试,名叫何龚;

最后一人看起来很高傲,年十六,叫做彭东,见到朱浩便眨巴着小眼睛,带着几分不屑喝问:“这么小的孩子也跑来参加县考?这不是瞎胡闹吗?”

张列维出动解释:“听说是王府的孩子。”

“王府又如何?小小年岁不踏实作学问,只想走捷径,就算侥幸过了县试和府试,院试无论如何也过不了,只怕科举之途就此断绝!”

彭东口气很大,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早过了县试和府试,谁曾想却是第一次参加县试。

坐下来通过何龚跟彭东的对话,朱浩才知道,原来彭东父母过去几年相继过世,连续守制五年,虽是天才却错过年少成名的机会,如今跟着兄嫂过日子,听说家底殷实,估计参加完本次县试和府试后就会成亲。

朱浩笑着问道:“不想彭公子都准备成亲了……那何公子可有成亲?”

五个人中,家底最薄的就是何龚这个教书先生家的孩子,虽然父亲是生员,但他自己连县试都没参加过,联姻方面属于“高不成低不就”那种。

何龚面带遗憾之色:“尚且在谈,若是能通过本年童考,或许有人家看上,所以倒是不那么着急。”

这就是读书人的现状。

成婚之前要先拼一下“事业”,如果能过县试,在以媒婆为主的婚介市场便有了一定身价,若是能过府试甚至考中生员,又是另外的身价。

愿意跟你联姻的女方家族的社会地位,女孩的容貌姿色,以及陪嫁之物,档次都各有不同。

朱浩的先生公孙衣就是最好体现。

穷小子出身,爹已过世,在老娘含辛茹苦抚养下成人,非常争气,十八岁考中生员,有了较为光明的前途,十九岁便成婚,顺理成章娶到大户人家知书达礼的淑女回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