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7章 京城(2/3)

君王蒙羞,而要“灭寇雪耻” ”

酒楼上有人连连摇头,愤愤不平。

崇祯朝厂卫权力大大削弱,民间言论自由,是以百姓也敢高谈阔论,并非“莫谈国事”。

“想我泱泱天朝上国,地大物博,人杰地灵,英雄辈出,人口亿兆,反受辱于区区不足百万之建奴,数次入塞,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临走还赠以“官军莫送”,岂不怪哉”

方以智同桌的方脸浓眉男子愤愤说了出来,脸色阴沉。

方脸汉子叫巩永固,娶明光宗朱常洛之女乐安公主,拜驸马都尉。他崇好文雅,喜欢藏古书彝器。和同桌的崇祯帝表弟、新乐伯刘文炳,以及方以智关系不错。

“巩都尉,埋怨解决不了问题。还是回到关外的这一场大战,现在朝中大臣莫衷一是,是徐徐而进,且战且进,还是毕其功于一役,早日决战,也不知朝中是怎么个看法”

方以智微微一笑,看向了巩永固。他世家公子,修养极好,对于王师出关,他虽然也是忧心,但面色平静,并不表露出来。

“流寇猖獗,建奴频频入塞,攻城略地,烧杀抢掠,官军一无是处。若是高皇帝在世,鞑子又安敢如此”

巩永固又想要发火,刘文炳赶紧开口,阻止了他。

“方公子,这么说来,蓟辽总督洪承畴会选择松山为兵马集结地,欲与建奴在这里决战了”

“新乐侯,这是自然。松山咽喉之地,一目了然。崇祯十二年,奴酋黄太吉曾派出三万精骑,携红衣大炮 40 门,攻打松山城。我松山路副将金国凤率守军三千人,戳力死守,激战 40 余日,建奴被迫撤去。其后,黄太吉几次曾攻打破松山,始终都无功而返。”

刘文炳的话刚说完,一旁的巩永固已经迫不及待接了下去。

“只可惜同年 10 月,建奴再次来攻。金国风已擢升大将,部下守兵近万,双方交战,金国风却与两子同时命丧疆场。营伍纷坛,号令难施,人心不一也。洪承畴部下龙蛇混杂,人心难测,而奴寇万众一心,我朝想要解锦州之围,恐怕难矣。”

此次朝廷援锦大军出关,由蓟辽总督洪承畴统帅,共征调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密云总兵唐通、蓟镇总兵白广恩、玉田总兵曹变蛟、山海关总兵马科、前屯卫总兵王廷臣、宁远总兵吴三桂,共八镇兵十三万,其中骑兵四万、步兵九万。

这十三万人马,乃是大明王朝边军精锐,一部分是原有的关外辽兵,一部分是宣大、陕西、榆林、甘肃、宁夏等地的边兵。边军久处边塞,同关外的清军长期作战,坚韧果敢,朝廷不惜倾国中精锐于一隅,目的是保住宁锦防线以及山海关这一条帝国的生命线。

因此,锦州的救援,不仅必要,而且势在必行。

只不过报纸上指出,洪承畴手下,8 镇兵马,难以节制,号令不能如一,有些将领贪生怕死,劣迹累累,带他们出关,无异于致大军于死地。

报纸上更是直接指出了几镇总兵的特点和性格,褒远远小于贬,也让众人是议论纷纷。

大同总兵王朴:勋贵之后,胆小如鼠,多次临阵脱逃,一无是处。

密云总兵唐通: 长袖善舞、聪明绝顶。

山海关总兵马科: 勇则勇矣,然聪明之人。

蓟镇总兵白广恩: 比马科逊之,但大同小异。

玉田总兵曹变蛟: 勇冠三军,国之重器,可堪重任。

前屯卫总兵王廷臣:忠义志士,国之利刃。

宣府总兵杨国柱: 骁勇善战,国之利刃。

至于宁远总兵吴三桂,报纸上则是没有做任何评价。倒是对蓟辽总督洪承畴,做了如下的勉励。

“蓟辽总督洪承畴,国家重臣,简在帝心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