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69章 金瞳现身(2/3)

仙人善于辨识古物真伪。今日恰逢其会,便借仙人灵目、给本官掌掌眼!”

金瞳大汉受了恭维、飘飘然道:“都是小事,王宫使客气了。这便一起去瞧瞧!”

王缙笑意渐浓、单袖微张:“请——”

佛窟庄严,伊水幽凉。

洛阳城南有龙门山,是人人称道的山水形胜之所。相传禹帝治水时、将龙门山凿穿,伊水从中穿过,形成“两山对望、伊水中流”之貌。

龙门东山盛产香葛,故又称香山。闻名遐迩的香山寺,便坐落在龙门东山的半山腰上,早年日日信徒供奉、香火不绝。然蓟州叛军陷洛阳城时,香山寺殿宇僧舍、亦多遭损毁,寺中僧人有死有逃。

如今兵祸平息已过十年,香山寺元气却仍未恢复,寺中上下坐食之人、俱日子清苦。常有年轻僧人手持木钵、结伴去洛阳城中乞米乞粮,朝去夕回,却收获寥寥,堪堪可以果腹。

这日灵真禅师从太微宫议事完毕,拄杖返回,已是午后。虽腹中饥肠辘辘,但面上喜色、犹然未褪。

进寺门,过钟鼓楼、天王殿,一路拾阶而上。灵真禅师脚步丝毫未停,径直进了大雄宝殿,只见一名年逾花甲的老僧,正趺坐在蒲团上,面向佛祖,唱诵经文。

“阿弥陀佛!灵澈师兄,今日幸不辱命!太微宫王宫使、河南尹萧大人,俱首肯师弟所言。‘神都武林大会’已交由香山寺筹备,营造及用度所需银钱,萧大人不日便会差人送来。”灵真禅师双手合十,向灵澈方丈躬身行礼。

灵真禅师虽年近六旬,但因多年禅武双修,反而红光满面,丝毫未有颓唐之态。

“善哉、善哉!我佛慈悲,庇佑古刹!待有了‘神都武林大会’之名,香山寺重回香火鼎盛,便不远了。”灵澈方丈白眉白须、自然垂下。此时也站起身来、合十回礼,对这位监院师弟的游说之能,颇为嘉许。

“灵澈师兄与王宫使素来交好,师弟能有此功,全仗师兄佛面。”

灵真禅师虽然高兴、却并不居功,反而向方丈师兄讲起了自己深思许久的想法,

“只是从今日起,寺中弟子便须忙碌起来。筹备此次‘神都武林大会’,虽有公门专拨的银钱,但能省一文、便省一文。省下的民夫脚钱、土木料钱,俱可用来修缮损毁的殿宇僧舍……”

灵澈方丈连连点头:“此事既是你一力促成,后续之事、依旧由你调度。师兄已然垂老,更当日日不辍、精修禅理。许多杂事俗务,便只好劳烦灵真师弟了。”

灵真禅师口称佛号,拜谢过方丈师兄,才想起身上绯色嵌宝、描银绣金的锦襕袈裟。连忙解开袈裟、整齐叠好,奉到灵澈方丈身前:“虽言佛靠金装。但师弟禅功尚浅,宝衣在身,如芒在背。既然事已办妥,便归还灵澈师兄。”

灵澈方丈接下锦斓袈裟,放在一旁。再看着师弟一袭土黄色的僧袍上、缀满了大小补丁,不禁慨叹道:“阿弥陀佛!禅功虽须苦修,但亦讲求顿悟。师弟甘于素朴、箪食瓢饮,师兄亦钦佩万分。但若执于素朴之相,反生心障,不利于修行。”

灵真禅师心头微震,旋即灵台升腾起一阵清明,忙称谢道:“灵澈师兄一番点化,便如醍醐灌顶、拨云见日。师弟受教!今后修行、自当更加勤勉,以求心念通达。”

灵澈方丈慈和笑道:“不入红尘,如何出尘?不识诸恶,如何扬善?万物负阴抱阳,诸事吉凶互生,沙弥学佛、比丘参禅,又如何能超脱诸天?故此,看淡悲喜、不囿于因果,尽心修持、不执于得道,方是极乐正道。”

灵真禅师亦含笑道:“灵澈师兄所言,似是有感而发。近日可是与那尉迟老道、又互辩了一番?‘假道真禅’之名号,果然非虚!”

灵澈方丈微微颔首,双目澄澈、不染纤尘:“不错!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