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29章 大战流沙河(2/4)

过随即目光不屑,在他看来三藏是真的放弃了,待他血流干也就真的死了。

摩诃迦叶却眉头微微一皱,他目光低沉好像在思考什么,虽然这一幕他也没有料到,但一切还在自己掌控之中,便也就任由三藏如此。

三藏双手合十,口中也没有念诵什么佛号,毕竟这是一个连神都在明目张胆的吃人的世道,他也不知道还有什么佛什么经能渡这个世道了?

那九个骷髅头咬着三藏,而同时九道记忆也开始涌入三藏的脑海中,刹那间他看到了九个虔诚的苦行僧,从中土离开前往西方大雷音寺求取真经。

这九个死去的和尚中,第一个还是东汉末年的僧人,此时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他也是一生侍佛,以为只有更高深伟大的佛法才能救世人,于是便毅然起身西行。

只是西行一路所见所闻,让这个和尚心中也有些动摇了。

彼时的中土虽然也是战乱不断,但依然有仁人志士呕心沥血,百姓们终归还能看到希望。可越往西行百姓过得就越艰难,出了中土那人已经不能称之为人了,简直活的就如牛马一般,并且妖魔鬼怪也越来越多。

和尚动摇了,倒也不是向佛之心动摇,而是怀疑灵山究竟有没有真经,那真经又是否能救世?如果真有更高深更伟大的佛法,为什么佛祖不将这佛法播撒世间?

这个念头出现的简直和三藏一模一样,怀着这样的疑惑,这个和尚最后来到了流沙河,结果自然是被下界的卷帘大将吃掉,只是他的尸骨没有沉入流沙河底,而是一直浮在水面,卷帘大将见这尸骨奇特,便将和尚头颅取下挂在了身上。

接着是第二个和尚的记忆,那是一个生活在西晋末年,经历了八王之乱的和尚,他取西经的目的也是如出一辙,甚至一路上的见闻都差不多,自然心中也产生了那个疑惑,最后自然也死在了流沙河。

第三和第四个和尚生活在五胡十六国,那时的中土更加混乱,但这却是佛门在中土最好的时代,这个时代大量的僧人西行,带回一卷卷佛经,佛门在中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但是这两个和尚他们也看到了不一样的地方,因为在这个时代佛门兴盛,战乱使得百姓也大多笃信佛法,可他们发现佛寺是越来越昌盛,可百姓却过着古往今来最苦难的日子,他们开始也以为是如今的佛法还不够高深不够伟大,于是两位高僧先后踏上了西行之路。

这个时期许多僧人去到了灵山,并且顺利的带回了经书,而这两位还是真正的高僧,他们有自己对佛的理解,是那种真正可以开宗立派的大德,可是当他们走到流沙河时,无一例外的被卷帘大将吃掉,变成了漂浮在流沙河上的尸骨。

接下来的第五个,第六个,第七八九个和尚,他们分别生活在南北朝隋这些时期,有佛门大兴的时候,也有佛门式微之时,有兵荒马乱的乱世,也有天下一统的盛世。

他们出于各种原因,最后都毅然的踏上了西行之路,他们都是真正的高僧,但他们信佛却并未丧失自我,他们求佛只为让自己心中的佛更圆满,而他们也无一例外的都死在了流沙河。

三藏看着这九位高僧的西行之路,仿佛也看到了自己,这一刻那好像不是九个单独的记忆,而是自己九世的记忆融合,那九世西行的好像都是自己。

而此时三藏还隐约听到一个声音在耳畔回荡:“心不诚如何取经?心有动摇如何信佛?不诚不信又怎能修不成正果?”

这个声音显然就是在说那九世西行的和尚,当然也是在说三藏,说他们心有怀疑,说他们没有真正的相信佛,所以他们走不到灵山,死在流沙河是他们亵渎佛的惩罚,是他们心生动摇的果报。

“不,我没错.......我们都没错.......如果佛都容不得质疑,那又如何称得上佛?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