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五十一章 上课(2/3)

就是多一套保障嘛。

第二天一早,沈光林起床晨跑。

一口气跑到学校又跑回家里。

他觉得自己真的要练好身体了,不然等到心愿完成的那一步,反而让李莉给小看了那就不好了。

沈老师不是不行,他可以的!

今天沈光林有课,并不是英语课,而是院长给他上研究生课。

课堂就在物理系的实验楼里。

其实这个时候京城大学的科研条件相当落后,学校里用于科研的经费也真的不多。

十年运动期间是没有科研经费的。

从1978年开始,教育部、国家科委,财政部决定,从科技三项的费用中给高等学校拨款3000万元,用于重大科研和试验、试制,这才开启了高校拥有科研经费的先河。

到了1979年,高等学校的科研经费有较大增长,科技三项的总费用达到了惊人的4500万元,增长了50%;

1980年,也就是今年,由国家科委根据国家下达的重大科研项目拨给的科技三项费用为4692万元,增加不多。

不过,从今年开始,在教育事业费中给安排了高等学校结合教学自选题目的科研经费专款,占比大约为5%。

除此之外,还有各单位委托高等学校进行科学研究相应拨给的科研经费,1979年,教育部直属的高校获得的资金为3787万元。

高校还有最后一项收入,那就是高等学校研成果转让和科技服务所得收入,这部分收入按照规定全部留归学校使用,而中央部门所属高等学校从1979年至1980年获得的所有转让经费为1369万元。

也就是说,全国高校全年的科研经费投入加起来都没有超过1个亿,指望这点钱跟国际名校进行竞争,真的很困难。

京城大学还算好的,起码做实验的时候能够每人一条试验台,道具虽然简陋,但是能用。

一般的学校,能够有本书用就已经很不错了。

而老师们和高年级的同学们想进行实验,只能等企业有委托任务,根据企业的要求一起研发一起学习这条路了。

这个时代,没有互联网,没有搜索引擎,沈光林就是想编写论文,也全部要靠手动翻书,靠脑子回忆。

如果有互联网,他分分钟就可以整一篇查重率不高的论文出来。

科研的道路是如此的举步维艰,也怪不得一些同学看到国外的先进条件之后就不愿意回来了。

毕竟,能够耐住清贫,忍受寂寞的人不多。

课堂上,院长讲述的仍然是凝聚态物理。

凝聚态物理的英文翻译是deterhysics。

它是从微观角度出发,研究由大量粒子组成的凝聚态的结构、动力学过程及其与宏观物理性质之间的联系。

凝聚态物理以量子力学为基础,研究各种凝聚态。

沈光林熟知的石墨烯也是属于这一范畴,但是他现在还不准备拿出来,主要是硬件条件也不具备。

其实,沈光林做研究生的时候学习的并不是凝聚态物理。

毕竟,他不是京城大学毕业的,在2020年的那个年代,京城大学在凝聚态物理届的研究进展才是世界第一位的。

即使沈光林就读的也比不上,他实际上真正读的是材料物理。

凝聚态的内容和材料物理可能很接近,但实际上,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物理的研究方向并不一样。

上了一节充实而又浑浑噩噩的课。

灌输了一整节理论课,他的头都要炸了。

上完课的沈光林去陪李莉,结果李莉有自己的想法:“沈老师,我觉得你昨天对花旗国的说法有点太片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