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一四章 入学(2/3)

家找对人呢。

郭德胜也算是歪打正着,有苏有朋居中协调,这样也算是有了沟通交流的渠道。

沈光林没有参与很深,他的前理想是做学阀,并不是做教父,他很快就把这件事抛之脑后了。

而且这件事沈光林也没有为自己争取利益,但是他帮助老郭争取到了一个爱国港商的名头,也帮助学校争取到了一大笔捐助资金。

这样的好同志,哪里去找。

不过,津药三厂的人一点都不觉得沈老师有多好。

听到张鹏提出的合作条件之后,津城制药三厂的人竟然真的没有再找来了,看样子他们的底线不包括有别人能够入股。

他们就是想着来白嫖的。

人家也说了,我宁可工厂闲着,也不受你们勒索。

早有这样的志气该多好,天天扰人清净。

沈光林又恢复了平静的生活,每天上课,备课,投入精力建设实验室。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吴晓云还是回来了。

她已经习惯了沈光林的实验室里各种紧缺物资应有尽有,再回到学校就又是千篇一律的那一套老器材,没劲的很。

她也想拥有自己的实验室,但是很难,有多少资历比她深厚的老教授都还在干巴巴的等着呢。

为什么80年代我国知名的物理学家还是有一些,但是知名的化学家和生物学家出来的很少?

最关键问题就是没钱。

不说别的,做实验总得追求精度吧,一个生物和化学都用得到的微量移液器得多少钱?

不多说,至少要一百多接近两百美元吧,随便换一个枪头都要好几块,谁舍得用?

研究物理就不一样了,它是可以猜测可以计算的啊。

只要有想法,就有可能出成果。

吴晓云这次过来也算是交了投名状了,她真的从五道口技校离职了,跟窦伟一样,全职过来做研究员。

当然,从程序上确实是调动,不是辞职,因为是两个平级单位,而且都是有编制的。

沈光林实验室的编制压根用不完,不用就浪费了。

以沈光林的贡献,学校别的不能提供,但是编制还是可以的,想要多少就有多少。

沈老师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给学校带来了多少好处?

无论名或者利都有不少,即使偶尔提一点小小的要求,学校也一定会满足的。

但是沈光林很知趣,他什么要求都没有提,他也不是觉得自己已经完美无瑕无欲无求了,而是真的不觉得自己缺少什么,除了科研能力的不足。

科研能力的不足最主要还是数学能力不足,也是时候加强数学方面的学习了。

随着81届新生开学,他假装自己就是1981届新开学中大学生的一员,准备天天跟着数学系去上课了。

说起来,沈光林的数学也并不算差,但是跟顶尖的物理学家相比,也真的算不得好。

既然他想走科研路线,学好数学还是真的很有必要的。

只要想认真学习,什么时候都不会晚。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钱伟常先生,他在1931年的高考中,物理只考了5分,就是化学和数学也一共只考了20分,但是他以中文和历史两个100分的成绩进入了历史系学习。

也就是在同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钱先生决定从学救国,弃文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