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484 《自然》文章,顺利投出!(求订阅)(3/4)

比如,金融里面的顶级工作,投行,一周工作100+小时基本上是标配。

甚至有投行单位在招人的时候,就明确注明了“能接受17小时工作制,尽量一周七天到岗”,也就是“朝九晚二,全年无休”。

当然,薪资也很夸张,年薪大几十万,上百万不是梦。

上午十点,许秋带着最终版本的《自然》论文草稿前往先材513。

此时,魏兴思已经提前沏好了茶水,待许秋进门,便急切的问询道:“都改好了?”

许秋“嗯”的应了一声,将手中的u盘递给魏兴思,随后自己给自己倒了杯茶,然后从旁边拉了一个转椅,坐到魏老师的后面。

魏兴思将文件拷贝到电脑中,搓了搓水,操作鼠标,开始浏览正文。

这篇文章的格式,许秋已经按照《自然》期刊的要求进行了初步的排版。

因为《自然》和《科学》一样,都有版面上的要求,如果版面超过了限制,也会对过稿造成影响。

标题是“单结有机光伏器件,效率超过了18%”,非常的简洁。

说起来,最开始学姐教许秋写sci论文的时候,曾经说过标题非常的重要,一定要起的非常“哇塞”。

许秋当初也是深信不疑,但随着自己发表文章的数量慢慢变多,他发现当一个工作非常厉害的时候,完全不需要多余的解释,直接把工作的亮点怼上去就足够了。

比如,现在许秋起标题的时候就非常的随意,这个标题他只用了十几秒钟就想好了。

文章的标题,魏兴思没有发表意见,算是默认了。

随后,魏兴思看了看作者名单,扫了一眼十二个作者,目光在许秋名字后面代表着通讯作者的“*”上多停留了几秒,随口问道:“许秋,你第一次当通讯作者,有什么感觉?”

“好像……”许秋挠了挠头:“没什么感觉。”

魏兴思被噎了一下,过了好一会儿,似是回忆般的说道:“我第一次当上通讯作者,是33岁,那时我进入nrel一年半……”

接下来,魏老师没有像平常看文献那样跳着,而是顺着从摘要、引言、正文、参考文献、作者贡献、支持信息……读了下来。

中途,他偶尔转过头和许秋交流上几句,改动几个形容词、动词、从句。

魏兴思并没有对正文做出太多的修改。

一方面,许秋拿出来的《自然》文章草稿已经被反复修改过了,不存在太多明显的纰漏。

另一方面,魏兴思也知道,现在的许秋在有机光伏领域上的造诣,事实上已经超过了他,如果强行提出意见,要求许秋修改,可能反而越改越差。

其实,研究生对某个细分领域内的理解超过老师,在科研圈里,也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举个例子,魏兴思课题组内,“有机太阳能电池”是一级领域;

“非富勒烯受体”、“富勒烯受体”、“聚合物给体”、“小分子给体”等等,是“有机太阳能电池”这个一级领域下细分的二级领域;

“itic系列受体”、“di系列受体”等等,是“非富勒烯受体”领域下细分的三级领域;

“it-4f受体”、“idic受体”等等,是“itic系列受体”领域中下细分的四级领域;

往下还可以划分五级、六级、七级……细分领域。

导师建立一个课题组,一般会深耕一个或多个一级领域,而他带的大多数学生会选择这个一级领域内,某个细分领域进行选题、研究。

导师因为有过去的研究经验,所以他在一级领域内,大概率是强于学生的。

不过,对于具体的五级、六级、七级……细分领域来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