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476 Y系列受体大突破!(求订阅)(5/6)

%。

相较于14体系16%的效率,和15体系17%的效率,16体系效率下降幅度非常大。

16性能缩水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侧链太短,导致材料的溶解性难以保证,比如14和15在常温条件下,可以配制15毫克每毫升的氯苯溶液,而16需要加热到80摄氏度以上,才能配制出同样浓度的溶液;

另一方面,可能也是侧链太短,导致分子堆砌的太过容易,结果中,16材料的结晶信号明显强于14和15,这就使得16材料的结晶性太强,难以与4给体材料实现有效的共混,共混形貌较差。

其次,18材料。

它相比于14材料,仅更改了氮原子上的侧链,将其变更为了2-丁基辛基(),也就是12个碳原子的支链状饱和烷烃,单元上的侧链保持11不变。

模拟分析结果表明,14材料的分子骨架具有15度的扭转角,共平面性较差,而18材料分子骨架的扭转角只有5度。

因而,许秋将18材料性能的提升归因于“14材料单元上的侧链空间位阻比较大,使得14分子骨架共平面性较差,影响其电荷输运性能”。

最后,20材料。

它综合了15和18的优点,既将单元上的侧链,变更为直链的壬基(9),又将氮原子上的侧链,变更为2-丁基辛基()。

最终,20材料表现出器件性能上的突破,以及1+1>1的结果。

除了成功跨入17%俱乐部的15、18和20以外,还有一些其他“失败”的系列材料,比如刚刚的16材料就是一个例子,直接扑街到了12%。

这也表明,侧链的细致调控,对于系列材料最终器件性能的影响还是非常关键的。

从这一点来看,系列材料的调控过程和当初11材料的调控非常的像,也都是主要针对于侧链的调控。

许秋顿时找到了一个能够合理自引那篇11的文章的理由。

说实话,过年期间系列受体材料的摸索工作能够这么顺利,许秋也是稍微有些意外的。

想想当初,他开发出3材料,效率做到了14.8%,但想往上突破到15%,就像便秘一样,废了半天劲都上不去。

而现在,自从开发出12以后,短短半个月的时间,就直接把效率从15%冲上了17%。

不过,其实也可以理解。

科研这玩意,就和拉稀一样,只要找到关键点,最开始那一下出来了,后面就顺利多了,如同“灵感喷薄而出”一般。

当然,就像稀总会拉完,提升也都是有极限的。

比如,现在怎么把这个17.40%,继续向上突破达到18%,甚至更高,就相对比较困难了。

好在许秋现在手中的底牌还有不少。

在摸索系列材料的过程中,他为了对比方便,一直是把给体材料锁死为4。

现在,他通过文献,已经丰富了自己的给体库,有很多其他的给体材料可供选择。

包括之前从清北大学臧超军,中科院化学所卢长军,以及国家纳米科学技术中心李丹那边得到的2、6、1几种材料,许秋都已经同步开发出了他们当前的材料,以及更新的材料版本。

这种做法,有一点像是南山必胜客的做法。

比如当初快乐网开发出来的快乐农场,眼看就要盈利了,结果南山必胜客也开发了一款南山农场,直接免费,然后就把快乐农场给弄死了。

不过,科研嘛,大家都是为了整个领域的进步,互相借鉴彼此的成果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论文发出来,就是为了让别人参考嘛,不然为什么要发表呢。

而且,许秋虽然在2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