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455 叠层器件,双倍的“快乐”(求订阅)(4/8)


这是之前经过优化后得到的最佳加工工艺,许秋直接套用过来。

毕竟现在只是将-4更换为-,传输层方面的加工工艺大概率不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一直忙活到晚上十点多,许秋终于完成了新的一批-体系叠层器件的制备与性能测试,最高效率达到了14.67%。

同时,模拟实验中的-体系的初步摸索结果也出来了,最高是14.97%,还有不小的上升空间。

而-4体系的结果,经过这些天的多次优化,目前已经达到了15.32%,上升空间并不大。

虽然这批-体系的叠层器件效率,暂时没有-4体系的高,但许秋也不是很在意。

他本来也不指望只靠制备一次器件就实现效率突破,这次尝试,主要是为了验证自己的思路有没有问题。

现在仅仅是初步尝试,-的体系就已经做出了与-4相当的器件效率,说明当前优化的思路大概率是正确的。

也就是说,有很大的几率能把叠层器件效率上限,再往上提升一些,或许能够达到15.5%以上。

至于能不能上16%,这就要看运气了。

完成了现实中的初次尝试,剩下的工作,许秋主要还是打算交由模拟实验室进行大范围的摸索。

因为相较于普通的单结器件,双终端法制备的叠层器件在优化时的工作量翻倍都不止,有系统的帮忙可以省下不少时间。

具体来说,在单结电池中,只有唯一的有效层,只需要优化一个有效层的膜厚,摸索范围通常在80-150纳米之间。

而且对于绝大多数的有机光伏体系,把有效层的膜厚做到100纳米左右,就算偏离了最佳膜厚,通常也能达到最佳膜厚效率的90%。

如果不是冲刺效率的工作,可以做的不那么精细。

而双终端法制备的叠层器件,有两个有效层,需要同步优化两个膜厚。

两个膜厚就是双倍……不,是相乘的“快乐”。

不仅如此,摸索的范围也更大,底电池一般要从50纳米做到300纳米,顶电池要从50纳米做到200纳米。

以底电池膜厚50-300纳米,顶电池膜厚50-200纳米为例。

就算是以非常低的精度,比如50纳米为间隔进行摸索,也需要做6*4=24组器件。

这么低的精度,在冲刺高效率的时候,显然是行不通的。

因为有时候膜厚差10纳米,效率可能就会偏差0.3%、0.5%。

那么选择高精度,比如10纳米为间隔进行摸索,就需要做26*16=416组器件。

现实中,要是做416种条件得累死,一个月都不一定能做出来。

折中的选择,以20纳米为间隔的话,也需要11*9=99组器件,保守估计也得爆肝一周才能完成。

这或许是叠层器件做的人比较少的原因,不仅加工工艺的门槛比较高,还费事。

而把这些优化放在模拟实验系统中进行,就相对简单一些,可能两三天就能完成现实中一个月的工作量。

但同样,对叠层器件进行性能摸索的时间消耗,也是远超之前单结器件的。

这便是许秋之前确定了以-4、-4为体系做叠层器件后,一直没有轻易更换有效层材料的原因。

毕竟每换一个体系,都需要从头摸索一遍,消耗的时间成本会非常的高,何况那个时候,主要在优化传输层的结构,如果换了新的有效层体系,参照物就变了。

总的来说,做叠层器件的时候,需要构建一个叠层器件阵列,一边是底电池有效层的厚度,另一边是顶电池有效层的厚度。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