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446 明天组会上我们给魏老师一个惊喜(求订阅)(3/5)

如果当初把三元体系一棒子打死,估计现在的许秋也不一定会想到这个思路。

他急忙将“三元体系与叠层器件结合”这个想法用于模拟实验室中,进行摸索。

理论上可行,但具体上行不行,还是需要经由实际操作来检验。

在给莫文琳安排好工作后,许秋打开电脑,检查了一遍《焦耳》草稿正文,随后带着u盘前往218。

“来了啊。”魏兴思也没问许秋今天“迟到”的原因,而是直入主题:“《焦耳》文章写好了伐。”

“写好了。”许秋递过u盘,解释了一句:“这周我合成了四种y系列受体材料,每种产量一克左右,现在正在让莫文琳帮忙做器件。”

“……辛苦了,辛苦了!”魏兴思眉毛一挑,听懂了许秋的暗示。

他就是搞有机光伏材料合成出身的,也在组会上看到过许秋设计的合成路线,哪里不知道一周合成出四种材料的难度,首先必须要高强度的进行合成实验,其次中途还不能有任何实验失败,运气和实力缺一不可。

正常来讲,把这四种材料合成出来就是两周的工作量,而在这种高强度的实验下,许秋居然还把《焦耳》文章写了出来,让他不得不佩服。

魏兴思不由的想起了年轻时的自己,当时出国留学深造,差不多也是许秋现在这个状态,一门心思扑在科研上,恨不得把一分钟当做两分钟用,一天有48个小时。

当然,两人的具体环境不同,那个时候的魏兴思,之所以那么努力,有课题组导师ush方面的因素,有自身对科研感兴趣方面的因素,也有一个人独处异国他乡的原因,在那个互联网不发达的年代,一个人在国外进入课题组,除了做实验,也没其他什么娱乐项目了。

国内科研圈里,戴“青千”帽子回国的,比较少是躺着回来的,大多数都是曾经的肝帝,多多少少手里有点东西的。

因为他们出了国,在国外没有人脉,没有资源,想要出头,想要留在国外长期工作,必须要有真本事的,也必须要比土生土长的当地人更加优秀才行。

这个世界上不论是在哪里,想要突破突破阶层的限制,都是卷上去的。

归根结底,资源是有限的,我拿到了你就没了,那资源最后给谁来拿呢,只能靠竞争k一下。

不过,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们就会发现,大多数底层人的努力都是性价比非常低的,甚至可以说是毫无意义的。

当人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可能反而不卷了。

假定有a、b、c三个人,一共分4单位的资源,最努力的那个拿2资源,其他的两个人拿1资源。

最开始a的努力程度是2,记为2劳动,b、c是1劳动,a拿2资源,b、c拿1资源,大家都是付出1劳动,收获1资源,劳动的回报比都是100%。

现在某一天,突然卷起来了,b也想拿2资源,那怎么办呢?

他发奋图强,执行3劳动策略,a、c不变,仍然是2劳动和1劳动,结果a、b、c付出的劳动分别是2、3、1,收获的资源是1、2、1,劳动的回报比是50%、66.6%、100%,劳动过量溢出。

a一看,我不服,b你3是吧,那我4。

于是,劳动进一步溢出,回报比降低为50%、33.3%、100%。

再之后,b直接5劳动,然后猝死了。

最后,只剩下了a,他胜利了。

至于c呢,c被优化(淘汰)了。

在这个模型下,资源总量是不变的,代表着蛋糕大小是不变的。

也就是说,只有实现科技进步,技术突破,能把蛋糕做大的努力,才是有意义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