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406 东亚人的精明(求订阅)(2/3)

的仪器设备,仅次于石油和半导体。

其中,90%的高端仪器被国外公司垄断。

以核磁共振仪为例,全世界只有德意志布鲁克等少数几家公司能提供。

就是这家年营收只有20亿美刀的德意志公司,独占国内80%以上的市场,把清北大学拿捏得死死的。

而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冷冻电镜,是研究蛋白质结构的重要工具,全世界只有漂亮国fei、霓虹国电子、日立能生产,国内连山寨版都造不出来。

稍微低端一点的扫描电镜,国产份额也不到10%。

质谱仪用于测量微观粒子的质量,目前基本依赖进口,高端的液质联用技术,则完全来自漂亮国安捷伦、赛默飞等厂商。

因为国内不能生产,种花家每年上万亿的科研固定资产投资,60%用于进口设备。

除了实验室以外,在医院里,包括ct、核磁共振仪、大型x光机,几乎被俗称gs的ge(通用电气)、hilis(飞利浦)和siemens(西门子)三家垄断。

几年前,人民日报记者曾走访上百家企业,发现那里的生产线和研发中心,几乎沦为“洋装备”的盛宴。

“中国制造在西方的商场里,德日制造在中国的工厂里,美国制造在中国的实验室里。”

这样的调侃,多少令人尴尬。

2009年,北京大学曾做过一个调研,结论是:“过去20年,我国科学仪器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逐步拉大。”

好在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设立重大专项,加码投入,不少仪器公司也在崛起。

2006年,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出第一台质谱仪,吹响中国科学仪器迈向高端的冲锋号。

被illumina卡脖子的华大基因,也知耻后勇,通过自研和收购海外技术,跻身全球三家可量产临床级别基因测序仪的公司之一。

魔都联影医疗更是推出种花家首台超高场动物磁共振系统,打破gs长达30年的垄断。

尽管如此,在高端仪器方面,国内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

另一方面,ronald年龄50+,都还活跃在科研第一线,亲自做实验,而像国内,在ronald这个年龄的教授,很少会自己动手做实验了。

就比如魏兴思,回国后只有在最开始把各项实验技能教给了吴菲菲、陈婉清、段云和田晴,之后就是在幕后指挥,不再亲自做实验了。

大多数比较拼的,都是一些年轻的青椒学者,因为有类似“非升即走”的条款约束着。

横向对比科研圈内的从业人员,尤其是头部科研工作者,给许秋的主观感觉就是:

老外相对更热爱科研一些,更多的是把科研当成事业,而国内的科研工作者,更多是把科研当做一份比较稳定的“铁饭碗”工作。

一个是事业,一个是工作,定位不同,投入的精力自然就不同。

“事业”类似于自己当老板,“工作”相当于是给其他人打工。

当老板的时候,可能会看重公司的长期发展,而给其他人打工呢,多半只想着怎么多挣些钱,理想抱负什么的,那都是画出来的大饼。

就比如,千度变成现在被人人喊打的样子,创始人肯定是难逃其咎,但这样的情况真的是创始人愿意看到的吗?其实也未必。

当一个企业膨胀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创始人可能已经很难实际控制整个公司了。

一方面,是资本对人的异化作用,让人过分去追逐超额的回报。

另一方面,负责具体事务的人都是中层员工,中层员工要是联合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