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378 迎接第二篇大满贯的文章(求订阅)(2/4)

和。

这些体系许秋之前也可以做,但是没有做,目的就是留给其他人喝汤的,破不了10%的体系,他现在已经看不上了。

在这四篇文章里,有三篇许秋之前就看到过一次,都是他审过的稿子,当然,具体的审稿任务被他以“锻炼审稿技能”的名义,分配给了学妹和莫文琳和邬胜男,他负责二次审核。

第五篇相关的文章被发在了上,也是这批文献中唯一顶刊级别的文章,是龚远江课题组的工作。

他们把受体用在了全小分子有机光伏领域中,也就是给体、受体材料都是小分子,效率直接突破10%,达到10.23%,打破了全小分子体系的世界记录。

这便是一个课题组里开展多个研究方向的“好处”,一旦有热点可以蹭,直接拿组里现成的体系往里面套,如果有效果,就能发一篇好文章。

有点类似于交叉学科的成果,一项成果可以同步应用在多个领域之中。

其实,诸如主刊,它们喜欢接受的便是这种可以在多个领域产生影响的工作。

比如石墨烯这类本身性能、潜力非常高,而且能够用在各个领域的材料,连着登上主刊也不奇怪。

像有机光伏领域,开发出来的材料基本只能自己和自己玩,很难拓展到其他领域中,那么想要登顶顶刊的难度就非常高,必须要取得非常突破性的进展才有可能。

而且,话说回来,并不是上不了的工作就不重要。

比如几乎不会收纯理论的文章,那么很多做理论物理研究的,他们更看重的反而是物理领域里的顶刊——( ),这个期刊的影响因子只有8左右,但因子高达200以上,也就是被引用次数超过200的文章数量超过200。

甚至不乏有研究者认为比《自然》还要强的,他们觉得上发的都是那种“噱头满满的实验进展”,没有纯理论研究实在。

总之,科研圈不同领域有不同的玩法,没有一套恒定的标准。

另外,有些著名的科学家在成名之后,也喜欢把自己做出的重要工作,就是那种可以发主刊的文章,发表在自己祖国创办的“垃圾”期刊上。

这也不是很奇怪,“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嘛。

文献完毕后,许秋总结出目前有机光伏领域文章的两大趋势:

其一,文章的绝对数量变多,之前可能一个发十几篇二区以上的文章,现在一个月可能发二十、三十多篇二区以上的文章,这表明这个领域的热度开始增加了。

其二,非富勒烯受体相关的文献比例变大,之前非富勒烯受体体系的文章占比可能不足30%,现在都已经接近50%了,日后这个比例可能越变越大,毕竟现在富勒烯体系的发展几近停滞,没什么新的东西可研究了,而非富勒烯体系还有不少可以挖掘的地方,更何况从器件性能上来说,非富勒烯体系目前已经全面超越了富勒烯体系。

这两个趋势形成的背后,许秋开发出的体系,占了很大的功劳。

许秋在eb of science(os)网站上查询了一下最初发表在上的工作,目前实时被引用次数已经有17次了,估计等之后os网站更新的时候,这篇工作被评选成为高被引,甚至被评为热点文章都有非常大的机会。

这篇文章,成为许秋第二篇大满贯的文章,基本上是铁板钉钉了。

上一篇11体系的文章,到现在被引用次数的增长速度已经变慢了不少,估计最多也只能达到百次引用的级别,而眼下这个体系的工作,许秋觉得有望走的更远。

对于【非生物、医学领域】的【非综述类】工作来说:

文章能被引用超过10次就已经很不错了。

大多数工作都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