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一千三百九十六章 第二代现象级电视剧(2/4)

时间,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地位高低贵贱, 难以数计的人们都坐在家中收看《还珠格格》,议论《还珠格格》。

在《还珠格格》第一二部之后,除了2001年由琼瑶继续用菲特赵、林欣如、苏友朋等人主演推出的电视剧《情深深雨蒙蒙》收视率有所接近之外,没有任何一部电视剧的收视率能够超越《还珠格格》。

在香江,《还珠格格》也使亚洲电视台击败tvb,而在东南亚均打破,或接近了历史上华语电视剧在当地的最高纪录。

韩国三大电视台甚至为了保护本土电视剧,不得不实行了“华语电视剧封杀令”。

此外,在俄罗斯、乌克兰等地也均取得不俗成绩。

直到易青重生,《还珠格格》的重播率已经成为整个90年代一来所有电视剧重播率最高的纪录,而且依然在不断刷新。

之所以重播,就是因为收视率高,《还珠格格》第一二部的重播收视率,即使到了10年后的2007年,依然能在覆盖率稍高的电视台杀入全国前10名,而在一些地方台的播出更被安排到黄金时间。

即便是在非黄金时间段播出,收视率依然高过,被一些很有水准的媒体吹捧为取得收视佳绩电视剧。

可以说,这就是一部全民齐乐的电视剧,当漂亮的小燕子在荧屏里说着让史学家气得吹胡子的话什么“鱼家瓢虫”,什么“化力气为浆糊”时,荧屏外的观众除了对之哈哈一笑之外,更是倍感轻松。

大家似乎好久都没有如此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在大饱眼福之余,还能获得开怀大笑的享受了。

轻松搞笑的故事情节,小燕子傻得可爱的对白,迷倒了无数的观众。

那些板着面孔,正经八百说教的正剧,只要跟《还珠格格》对阵,几乎就没有翻身的余地。

这样的形势,无疑给电视剧制作者们提供了另外一片天地,于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大家弃历代公主于不顾,抢破头地赶拍格格戏,令清代格格们在历代公主中自成一体。

但是格格戏却没有像大家预期的那样继续火爆,只能说,是后来者们重复的野蛮女友套路,破坏了观众的胃口。

也许是“小燕子”已经占尽三千宠爱,当《格格要出嫁》、《红艳格格》、《怀玉格格》、《十三格格》等众多格格戏出现时,后来者始终超越不了《还珠格格》一二部的成绩,即使是一脉相承的《还珠》第三部,也因为换人换剧情只有很少人继续追捧。

暂且先不提琼瑶还没动笔开始写的《还珠格格》第二部,单单是第一部,即便易青再怎么瞧不上那位宝岛老大妈,也不得不承认,至少在故事性上,《还珠格格》还是非常有可取之处的。

首先,情节比较清晰明快,不拖泥带水,矛盾比较明朗,正邪比较分明,结局比较皆大欢喜。

有着麻雀变凤凰的俗套戏路,容易让观众产生代入感,再加上演员青春靓丽,那几位长得真的很清爽,很自然的美,美而不妖,而后来的女演员不是整容也似整容,五阿哥和尔康既有青年才俊之感,又没有小鲜肉的奶油态。

再加上有几个老戏骨,表现的也相当不错,张某林、李明起老师,戴春容什么的。

整个剧情设定,既有年轻人的爱情,还有中年嫔妃的宫斗,更有老嬷嬷的八卦和狠毒,又有乾隆皇帝的霸气等等等等,所以受众面很大,男女老少咸宜。

剧情的曲折程度很适中,在简单明朗的剧情中,又包含着阴错阳差的曲折,太简单观众不爱看,太复杂,观众懒得多琢磨,而还珠格格认爹到错认,再到归位的曲折度和大众的欣赏水平产生高度共振。

还就又是,那个时候清宫剧,尤其是格格剧真的不像后来那么滥,整个港台包括内地市场,武侠剧居多,突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