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第八十六回 画廊惊遇同胞佳作 域外缘结异国婵娟(4/7)
议事的民主,并且成了难得的旅游资源。艾椿觉得,中国城市中,凡是车辆压伤或压死孩子的那处马路,都应该用特殊的颜色画条斑马线。记住伤痛,警示后人。
依依惜别斑马线后,驱车去了科隆美术馆。途中在市政府前停留片刻,见市府前有一团人。艾椿问:“是不是上访请愿的?”
绿娣摇摇头:“在我们德国,现在几乎没有到政府上访的,因为我们的司法比较公开和公正,民众习惯通过司法解决问题。另外我国的社会有关组织很有力量,比如工会组织,能过真正代表工人利益。在我国言论也比较畅通自由,这样民众的意见甚至怨气,能得到及时的表达和发泄。这民众的上访,是因为心中的意见、怨气积累的多,无处发表、发泄,才去政府上访。”
这使艾教授想起国内因为上访的人太多,产生公安机关的机关截访,有关县市甚至专门成立截访队,甚至在京城私设违反宪法的黒拘留所,拘留本地区的访民。因为警力不足,招募雇佣工专干截访。听多卿教授,他那位妻妹的儿子,给他打电话,他被河南鹤壁市公安招聘上京城抓捕鹤壁访民。多卿严厉的要这一身武艺的子退出截访队,这子,他是想干好了幻想成为编内民警,这真是太天真了。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艾教授感慨中频频点头。然后又去美术馆。
这个美术馆由瑞士建筑师彼得-卒姆托设计,恰好坐落于二战中被炸毁的教堂圣柯伦巴的旧址上,多少能使人有所反思的。墙体是透明的,建筑材料经过精心的选择。在这里,世俗和宗教的艺术作品被赋予恰到好处的美轮美奂的展示空间。恰逢中国美术家协会、荣宝斋基金和柏林中国化中心共同主办的中国当代美术作品展,在科隆作流动展。展出刘大为、吴长江、杜滋龄等40位中国当代美术名家以中国西部少数民族题材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几十幅精品力作。
艾椿站在一幅题为《咏乡楼》的油画前,凝视良久,好熟悉的画面,是一幅中国的乡村构图,一个平静的春水塘边,有个乡村三层楼的校舍,楼前有一杆红旗,有几位孩子在柳荫下晨读,塘边还有一头在喝水的水牛。天空是蓝色的,有闲闲的两朵孤云,注视着“孤云独自闲”的意境。这似乎是柳留梅毕业后去的乡村中学么?一看作者,艾教授愣住了,署名是:白琅。艾椿没有怀疑是别的叫白琅的人,这正是那个曾经痴爱过柳留梅的年轻的有才气的中学美术教师,是上门论剑的年轻人。
《咏乡楼》的意境真实又虚幻,有触动人心的东西,画面色彩赏心悦目,留给审视者以舒适的感觉。构图、颜色、手法、技巧的应用都属上佳。就像看绿娣一样,内心平静又动荡。
能够在这个地方展出美术作品,显示出作者的艺术造诣不低了,艾教授暗暗一阵唏嘘。
“这是中国的农村嘛?很美的!”绿娣问。
“这画面是很美。是中国乡镇一所中学。”艾椿。绿娣自然不理解这位中国老人这句话的意思。实际上他所了解的这幅构图原形,并不像画面这么纯洁。就那个水塘,一到夏天气味就很难闻,学校周边的乡村满是塑料等废物垃圾,离学校不太远的地方是个垃圾场所,城里的垃圾不断的往垃圾场倾倒。白琅这幅画是寄托了他对中国新农村未来的希望,水是清的,天是兰的,空气是洁净的。如果不是这样,城乡的空气、水、食品等都是受污染的,那么,中国的经济增长总量即使是世界第一,又有什么意义呢?付出的代价是百姓的健康,官场的严重贪腐,民族元气的大损伤。当令执政者三思!
艾椿要绿娣拍下白琅的油画。
有绿娣作导游,观光一点也不感到寂寞。观光犹如面对一桌美食,一个人去吃影响对美食的品味,得有个妙人陪着。绿娣真是妙人一个,不仅形象好,而且善良体贴,化修养地道。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女总裁的贴身至尊
未来最坑捉鬼系统
重生变成巨蟒
爱财之农家小媳妇
看剑
超级仙医系统
都市无上仙医
重生将门悍妃
时光与你同欢
神秘复苏笔趣阁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