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师徒分手(4/4)
是苦行,绝对严格的苦行!”婆罗门道,“他们认为,要彻底消灭痛苦,就必须彻底消灭业力。如果以种种苦行来折磨自己,就能补偿往昔业力的亏欠,从而消灭往业。然后不再继续去作新的业,这样就不会受到未来的果报。所以,一位虔诚的耆那教徒会完全遵奉不杀的原则,也不在黑暗处吃东西,因为那样会无意中把一只昆虫吞下去,造成它的死亡;很多人会用布盖住鼻子,防止虫吸入鼻孔。”
“那么走路呢?”玄奘问,“印度的昆虫如此之多,他们如何保证不会无意中踩死一只呢?”
“确实无法保证,”婆罗门道,“所以他们才要一直用苦行来折磨自己,以便及时地把业消掉。还有,一个富裕的耆那教徒会在走路时雇一个人在他的前面扫路,这样他就不会无意中把一只虫子给踩死了。”
玄奘目瞪口呆:“但是这样的话,恶业岂不是要由他雇的那个人来承担?”
“这我就不知道了,”婆罗门道,“或许他们觉得,这无所谓吧。”
玄奘摇了摇头,这种非故意杀也必遭杀报的见解,实在是不可理喻,最终造成的结果似乎也不那么仁慈,难怪为佛典所破斥。
佛教也苦,但佛陀却从人们的现实遭遇出发,教给人们如何摆脱现实苦难的方法。以动机的善恶来决定业力构成,不拘泥于外表的作业行为,而是教化人们由内心去向善。
有这样一个故事:盲尊者迦丘帕喇夜间经行的时候,无意中踩死了一些昆虫。第二天一早,精舍的其他比丘前去找他时,发现了这些昆虫的尸体,他们认为尊者犯了戒,就向佛陀报告了这件事。
佛陀问他们:“你们有没有亲眼看到尊者踩死这些昆虫?”
比丘们:“没有。”
佛陀:“正如你们没有亲眼看到他杀生,他也看不见这些昆虫。再,身为阿罗汉,他没有杀生的念头,所以他并没有犯戒。”
显然,在佛陀的观念里,心是所有善恶状态和作为的先导,是实行和衡量所有行为的最主要因素。
自从进入北印度,玄奘见到了很多耆那教徒,绝大多数都是“天衣派”的裸行者。但他心里明白,这里面的很多人其实都出身贵族,为了信仰而出家苦修。
很多耆那教徒从事占卜之事,这样可以获得一些稳定的食物来源。更多的人依靠乞食为生,其中包括阿育王的祖父旃陀罗笈多——为了忏悔早年的杀业,他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频头娑罗,然后便来到一个山洞里默默地修行。他一直忍受着贫穷和孤独,直到最后死去。
同佛教相比,耆那教是一种更思辨化、更绝对化、更强调苦行的宗教,它对人的要求更高、更众。这其实是一把双刃剑,苛刻的教条对于绝大多数人来,都是难以做到的,这必然使它远离大众。但是,这少数的信众又是如此的坚定,以至于谁都不能消灭它。
另外,玄奘还注意到,耆那教虽然在教义上与佛教相似,但它的寺庙建筑风格却又接近于婆罗门教,并且对婆罗门教的神灵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包容,这又使它更容易获得婆罗门教徒的好感。
本章已完成!
末世之我的万界交易所
旧日之子
在宫斗中走剧情类游戏
网游之失败育龙守则
痴恋,魅惑情奴
当当当铺
无敌从一拳武道开始
美人十二卷
恋上前妻
逆天邪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