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十六章 进入乌仗那国(2/4)

比骑马骑骆驼要平稳舒适得多了。

国王也上了象背,象奴一声吆喝,大象起立,整支队伍簇拥着国王和圣僧进入城中。

两头大象并排行走在瞢揭厘城的主街道上,坐在象背上的玄奘只觉眼界大开,目光所及,城内的豪华建筑以及数不清的寺院佛塔尽收眼底。

城市百姓平日里都只是静心过日子,难得见到如此热闹景象,这会儿听国王接来一位远方的高僧,都扶老携幼,赶来瞻仰。

这个远方来的僧人面貌清癯,身着一袭粗布僧衣,风尘仆仆,与旁边那锦衣绣服的国王形成鲜明的对比。眉宇间却尽显出尘之气。

前来迎接的百姓越聚越多,以至于一度堵塞道路。如此热情的欢迎场面,使玄奘颇为感动。

看得出来,这个国家的人民性情和缓,生活崇尚自然,多数人披着白色的毛毡作为衣裳。

玄奘坐在大象背上向热情的人群合十行礼,以示答谢。

终于进入王宫之中,国王命人准备丰盛宴席款待远来的高僧。

席间,国王颇为自得地问道:“法师看我这乌仗那国如何?”

玄奘赞叹道:“景色壮阔,花果遍地,寒暑和畅,人民丰足。玄奘自进入北印度以来,所见诸多城邦,这里是最繁华富裕的了,足见大王的德才。”

国王哈哈大笑:“法师夸奖了,这都是佛陀的加持啊,所以我国的佛法也极为昌隆!”

佛法昌隆吗?玄奘倒觉得不见得。

应该,这里曾经佛法昌隆——鼎盛时期,苏婆伐率堵河两岸光佛寺就有一千四百多所,僧侣一万八千多人,作为都城的瞢揭厘,更是处处显示出佛的光辉。

可惜现在没那么多了,多数伽蓝都已荒废、萧条,僧徒数量倒是还有上千,比犍陀逻国要强多了,但是这些僧人也只是喜欢诵读经,却不深究含义。

既然提到国家之事,出于好奇,国王又问起玄奘的故乡。

玄奘向国王简单介绍了大唐的化和信仰,特别提到佛法在东土方兴未艾的景象,国王不由得心生景仰,感叹道:“想不到东土竟是这样一个好地方,本王欲待派使臣前去修好,怎奈路途遥远,中间又隔着大雪山,怕是难以到达啊。”

到这里,国王目光中的向往之情变成了深深的遗憾。

玄奘笑道:“贫僧便是东土之人,不也翻越大雪山到达这里了吗?”

国王道:“法师是蒙佛护佑的圣贤,我等凡夫哪里能比?又或许从东土到这里容易些,从这里到东土更难,也未可知。”

玄奘摇头道:“大王有所不知,其实乌仗那国与我国渊缘甚深,从这里去往汉地的人,要比从汉地来这里的人还要多些。”

“是吗?”国王有些不信地道,“本王怎么没有听到过类似的传呢?”

“写在纸上的记载要比传更可信,保存得也更久,”玄奘道,“我们汉地就有这样的记载,早在数百年前的芨多王朝,就有乌仗那国的高僧昙摩罗,携带佛陀的真身舍利和经卷,到汉地传法。”

“昙摩罗……”国王喃喃自语,他确实从未听到过此人的名字。

玄奘并不觉得国王的反应有什么奇怪的,印度的高僧大都怀有一种理想主义,僧侣们携带经本四处传教,并不需要经过国王的准许。再加上印度很多国家都无史官,历史故事靠口口相传来维系,是名副其实的“传着”,像这种出外传法之事,相隔百年之后,自然是无人得知了。

“芨多王朝的事情,本王确实所知不多,”国王叹道,“法师能给我讲讲吗?”

“当然可以,”玄奘道,“昙摩罗尊者到达东土时,那里正处于南北朝的战乱时期。尊者天资聪颖,智慧过人,他到达中原之后,很快就通晓了汉语,并在都城洛阳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一人得道 剑下三千血 快穿之炮灰总是有毒 武极神话 娱乐:从拍巴啦啦小魔仙开始 你是我藏不住的甜 皇明皇太孙 重生之我是宸妃 恨情劫:总裁,太冷血! 领主时代:从三国开始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