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二十一章 匆匆一瞥(2/2)

的是一种礼仪活动,以表示唐朝皇帝威加四海,泽被九州。“元日争朝阙,奔流若会溟。路尘和薄雾,骑火接低星。门响双鱼钥,车喧百子铃。冕旒当翠殿,幢戟满彤庭。积岁方编瑞,乘春即省刑。大官陈禹玉,司历献尧蓂。寿酒三觞退,箫韶九奏停。太阳开物象,霈泽及生灵。”参加过元正早朝的唐代诗人司空曙对大朝会的场景有这样的描述。从诗中的描写可以看出,从入朝时的熙熙攘攘,到朝堂上的钟鼓之乐、臣僚礼服,整个过程都烘托出这一仪式的神圣性。除了要举行大朝会外,元正之日还要在皇宫正殿举行“大陈设”,将“历代宝玉、舆辂”以及“宫县之乐”等象征着国家最高级别的礼器陈设出来,以彰显大唐帝国的国体。仪式举行时,皇帝、朝廷官员与各地朝集使、皇室宗亲都要身着举行重要礼仪活动的服装,并且依照等级次序,先后由皇太子、三公(司徒、司空与太尉)上前拜贺,然后由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将地方各州的贺表上奏宣读,接下来是门下省的黄门侍郎上奏各地的祥瑞情况,而后由户部尚书上奏各州的进贡物品名单、礼部尚书上奏周边各国的进贡情况,太史局的太史令汇报天象。这一切程序完成后,由门下省长官侍中宣布仪式结束。这时,中书令要带领中书、门下两省的中高级官员一起上前向皇帝拜贺,一时“万岁”之声不绝于耳,大陈设的庄严性体现无遗。大朝会与大陈设,是皇帝与朝廷迎接新年的固定仪式,对民间并无真正的影响。真正与民间有关的,是元正大朝会上的大赦令。在新年的开端,以大赦的形式表示对犯罪者既往不咎,希望他们重新开始一段别样的人生,也算是古代君主的一项仁政。唐太宗李世民在某年的元正之日,就写下这样的诗篇:高轩暧**,邃阁媚朝光。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穆矣熏风茂,康哉帝道昌。继文遵后轨,循古鉴前王。草秀故**,梅艳昔年妆。巨川思欲济,终以寄舟航。作为一代明君,唐太宗并没有沉迷于元正大朝会营造出的祥和欢乐,而是感受到自己肩头的责任。也许,在作诗的同时,他正在思索新一年的施政举措,打算将“贞观之治”推向一个新的**。**.1...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