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一百一十三章 切韵(2/4)

来的几天里,只要不下雨,叶文接连拜访了虞世南、唐俭、段志玄等一些历史稍微有名气的名人,最后叶文也就以暂时没有建筑材料为由拒绝了后面的一些人。这些日子下来,叶文跑来跑去,可是花费了不少时间,也赚了不少钱。接下来,叶文开始想着该怎么赚那些让叶文营建府邸的人们的钱了。在时空分店里售卖生活用品,也赚不了很多钱,毕竟像牙膏、牙刷、香皂、洗发露等洗护用品买一次可以用好久。目前他们的电视里只能放广告和《动物世界》等一些别的节目,而电视剧电影之类的,叶文之前并不打算给他们放。不过现在也都营建完毕,叶文开始打算放映这些电视剧了,就是需要收费,毕竟叶文通过小空把电视剧里的现代普通话翻译成唐朝普通话,也花费不少的费用。叶文可不会钱装进口袋后再掏钱反哺给他们。而这唐朝的普通话又怎么说?一些人想当然的认为,既然现代普通话是以明清两代的首都——bj话为基础发展出来的,那么唐朝普通话,大概也就跟首都长安的本地方言“关中秦音”差不太多吧?其实并不是。那么,唐朝的“官话”,到底是以什么地方的语音为准呢?严格地说它跟当时任何一地的方言都不大一样。在官场里待的久了就会发现两点:1.虽然大家相互之间交流顺畅,但不同地方的人,所说的官话发音还是颇有不同的,就像现代普通话推行力度都这么大了,社会上还是存在着所谓川普、广普、温普2.各位官员说话时的遣词造句,当然不会跟书面语(就是现在能看到的唐代文言文)严格保持一致,但是似乎跟正常人在家里说话也不太一样。说好听点叫“出口成章”,说难听点略似现在的公文体、官腔套话,大家都是文绉绉的,之乎者也的,句式语法过分规矩整齐,很少能听见零碎的口头语或残句。唐朝的“官话”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语言呢?为什么它跟当时唐朝各地的方言全都不一样?其实要从三百年前“五胡乱华,衣冠南渡”时期说起。当时草原胡狄的军队已经攻陷了西晋两京洛阳和长安,司马家皇帝也做了俘虏,北方和中原地区无可避免地将沦为胡虏天下。那些从东汉起就逐渐形成强大势力的士家大族,必须为自家的族人和产业做打算,像崔氏、卢氏就决定留下与胡人统治者就地周旋——毕竟那些部族人数太少,不可能把原住汉人全杀光——而像王家、谢家,还有庾家、桓家等,对北方的前景比较悲观,宁可拉家带口扛着米袋牵着牲畜跟随晋皇族司马睿等一起渡过江淮南下,到如今的南京一带开辟家业、修筑都城、奉立新君、建立东晋王朝。这三百年间,原本留在北方中原的那些汉晋士族,像姓崔的、姓卢的,不可避免地要认奉那些南来的草原蛮族为主,也不得不在各方面都深受草原游牧文明影响,包括衣食住行,当然也包括说话发音。不过,正像一千年后又一次游牧文明入关时所发生的事一样,由于汉人数量巨大、汉人农耕文化更加适应中原地理和气候,那些南下的匈奴、鲜卑等游牧民,虽然身为统治阶层,却是被汉人生活方式给完全同化了,在中原占据主流位置的语言仍然是汉语,而且北方的“普通话”依旧是洛阳地区的洛阳音。当然,这里的“洛阳音”和三百年前西晋时期的洛阳音并不完全相同。一则过了三百年,语音自身就会发生演变;二则,也掺杂了一定的胡音,引入了一定数量的胡人语言的借词。不过在大部分学者看来,北方这种百姓普遍在讲的语音,比南方中下层社会群众(不包括士族大姓)讲的“吴语”,还是要“纯正”不少。而那些中原士族南迁之前,江南地区和更南边的闽粤楚湘,(跟草原游牧民族相比)接受中原文化已经很深了,但是仍然保持着鲜明的自身特色,当地人的语言有的与汉语同源但差异很大,有的根本就不是汉语。当南迁以后,虽然人数少,但有更先进的文化和社会组织,就自然导致当地人的语音向那些南迁的士族靠拢。这个有点像英语殖民地那些所谓“印度英语”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